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生命的年轮——电影《蒋筑英》30周年创作回顾(组图)
2022-10-10 10:03:54
作者:宋江波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从现在回数30年,那是上个世纪的1992年,那一年我拍摄了一部电影《蒋筑英》,那部电影成了我人生中的重要转折,30年的光阴如流水一样逝去了,可那些悠悠往事成了我心底永远的烙印。

    一、前期的故事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是我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差不多每年导演一部电影,也有时一年两部,直到1997年我被迫当了长影主管艺术的副厂长,这个节奏才慢了下来。1990年我拍摄的喜剧电影《离婚合同》,请来了相声演员冯巩领衔主演,结果票房大卖,观众爆棚,40多万的成本,卖了200多拷贝。长影的领导希望延续离婚这种题材再拍一部喜剧,延续票房佳绩,我就与编剧肖茅和李少红合作又拍了一部《离婚喜剧》,主演是吕凉、陶慧敏、王惠。1992年的夏初,我在混录棚做《离婚喜剧》的后期,阎敏军厂长来棚里找我,递过一个剧本:“江波,回去把这个本子看一下。”我一看剧本叫《蒋筑英》,编剧是长影总编室的王兴东。我说:“阎厂长,蒋筑英我知道,是长春光机所的科学家,英年早逝。您什么意思?”阎敏军厂长说:“你要感兴趣,下半年就拍这个。”我很郑重地点了点头。

    1982年我在电影《人到中年》做副导演,拍摄过半时知道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杰出的中年科学家蒋筑英,在前往成都出差时过度劳累引发重病,不幸辞世,年仅44岁。长春光机所最初要开个几十人的追悼会,消息传出先是来几百人,最后来了几千人,院子里站满了为蒋筑英送行的人。蒋筑英的老父亲70多岁了,白发苍苍,涕泪交流,哭昏在现场。这个消息惊动了许多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报道铺天盖地,事件也引起党中央的重视,有序地出台了一系列改善中年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待遇的政策和措施,在全国引起強烈反响。《人到中年》的导演孙羽当年也正处在中年阶段,感同深受,他平时在拍摄现场不苟言笑,当他听到蒋筑英的噩耗之后,表情凝重更没有话了,他眼含热泪表情感染了片场的每一个人,激发了同志们更大的创作热情,后来那部影片在电影的年度评奖中分别获得金鸡奖、百花奖和政府奖(后来改名华表奖)。

    看了兴东的剧本我很快找到阎厂长,表示我愿意承担这个任务。阎厂长马上提出要求:“这个戏要以情感人,让观众至少流三次泪!”我拍着胸脯说:“厂长请放心,我有把握!”阎厂长平素是个喜怒不行于色的人,那时还是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编剧王兴东非常信奉一句话:“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他写每个剧本都深入采访,尽量掌握更多的生活素材,拥有第一手资料。我很赞同兴东的这个观点,接下任务后,带着主创团队一头扎进长春光机所,寻找蒋筑英当年的足迹。我们遍访了他生前的工作环境、合作伙伴、领导和同事,也拜访了他的夫人路长琴,在成都、北京、上海、我们在老蒋的同学同事亲属的记忆中深入挖掘过往的珍宝(长春光机所的人都习惯称他“老蒋”)。在杭州我们还见到了老蒋的老父亲,见面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老人家重病在身,浑身插满了管子,听说我们要拍摄蒋筑英的电影,老人特别兴奋。给我们讲述了许多蒋筑英青少年时期的故事。我回到长春后还收到老人一封热情洋溢的来信,还讲述了一些蒋筑英科学攻关的细节,希望影片早日问世,遗憾的是电影杀青之际,传来了老人家离世的消息。

    我们很快确定了聘请北京人艺的演员巍子饰演蒋筑英,上海人艺的奚美娟饰演路长琴。我之前看过巍子演的一部电影《黄河谣》,觉得他的形象气质年龄都很合适。那时他的名字叫王巍,是从我们这个电影开始改名叫巍子的。奚美娟那时也只演过一部电影《假女真情》,但她在话剧舞台上塑造过许多精彩的人物形象,获得过许多话剧大奖,恰好我之前的两部电影《城市假面舞会》《红房间黑房间白房间》都是在上海拍摄,看过许多她的话剧演出,印象很深。

    两位主演来到长春也主动提出去光机所深入生活,路长琴一开始不愿意再谈往事,她们夫妻恩爱,老蒋的突然离世带给她巨大的伤痛,她不想再一次触碰她心底的痛,奚美娟就以交朋友的方式与她深入交流,走进了她的生活,与她的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也成了朋友。在整个采访和体验生活过程中,我们发现拍好这部电影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做为科学家蒋筑英没有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那样巨大的科学成就,做为英模人物他没有焦裕禄、王铁人、罗盛教那样天下闻名的感人事迹,也没有虎胆英雄董存瑞、黄继光、杨根思那些英勇献身的辉煌战绩。蒋筑英的不平凡之处主要是表现在对科学高峰的不断攀登,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追求,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的极端热忱,对家庭和亲人的挚爱和深情,这些品质形成了蒋筑英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正是和平年代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民族生死不息的不竭动力,是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高尚品质。他们忍辱负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爱党爱国,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家外都背负重担,他们不计较名利和个人得失,象烛光一样燃烧着自已点亮别人。

    寻找和表现蒋筑英独特的人格魅力,将是我们在整个电影创作中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重点。我在以往的创作实践中深刻地感悟到,拍摄一部好的电影形式美的追求是天经地义的,但更主要是对人物心灵世界的探寻,让剧中人物的内在激情与观众的心灵产生共鸣,在这种同频共振中奔赴美的最高境界。兴东在剧本创作中设置一条非常好的情感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基础。我们决定要在影片中紧紧抓住蒋筑英的同志情、夫妻情、父子情、师生情、儿女情,走进蒋筑英的内心世界。在与演员和其他主创人员沟通时,我们也达成了共识。

    二、中期的故事

    电影的开机仪式是在长影的摄影棚进行的,时任长影党委书记赵实同志致辞,她勉力我们要用蒋筑英的精神拍好《蒋筑英》,并预祝影片拍摄成功!我们的拍摄确实很顺利,因为主要外景都在长春,内景基本是在摄影棚搭的。长春的老电车、长影的毛主席雕象、吉林大学内外、光机学院的操场、东朝阳路,这些长春标志性的地段都进入了我们的镜头,这也圆了我的一个多年心愿,好好以长春为背景拍一部电影。

    内景蒋筑英家的家具陈设都是直接从老蒋家拉来的,印象特别深的那套简易旧沙发,还是当年老蒋自己亲手做的,特别有时代气息。道具师傅要为老蒋找一块老式的上海牌手表,我想起正好我有一块,是我插队从农村回来时父亲给我买的。后来中国电影博物馆成立,我觉得有纪念意义,就捐献了,他们还给我发了一个收藏证书。

    记得有一场是夜景,蒋筑英家,他把许多参考书和资料摊在床上写论文,夏天热,还没有电风扇,老蒋光着脊梁在写作,镜头是从他满是汗珠的脊背上的特写镜头拉摇出来,妻子路长琴在一旁默默地做针线,后来许多观众都很赞赏,实际上我是受一幅全国美展的油画启发,那幅画的名字叫《学海》,画面中的人物虽然只是一个无声的背影,感染力却十分强烈。

    影片中追悼会之前,路长琴给儿子,然后讲述父亲已经去世了,这是全片的重场戏,进棚以后奚美娟提出,能不能晩上拍,拍个通宵,整场找拍完再出棚?我立刻明白了她的用意,这一场哭戏,必须保持情绪的完整,如果中断了隔天再拍,就会影响效果,这场戏中还有老蒋一双儿女的感情戏,儿童演员的戏更不应中断下来。剧组就备好了夜餐,让与剧组无关人员都不得进入现场,各部门都以最饱满的姿态投入拍摄,结果那场戏的完成度特別高,不但演员们进入了最佳状态,我们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跟着流了不少眼泪第二天早晨出棚的时候,奚美娟的眼睛都哭肿了。

    有一个镜头,是理发的白单子特写,高速慢镜头拍摄白单子被撕开后,奚美娟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个镜头拍完我与摄影师张松平流着泪冲上去与奚美娟紧紧握手致谢!后来,过了许多年还有许多观众和网友还对这个镜头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奚美娟和巍子这两个南北人艺的台柱子暗暗地较上了劲,就是现在我们说的“飚戏”。所有巍子镜头的样片出来了,奚美娟都跑到放映室来看。所有奚美娟的镜头的样片出来了,巍子也绝不放过。看完之后他们又认真讨论,商量如何再提高,我有时把其他演员找上,大家一块讨论。毕彦君、田岷、邵兵,还有两位年长的老演员都经常参加讨论,大家的创作状态一直都特别饱满,这是我多年特别期待的状态。

    邵兵那时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大二,这部电影是他的银幕首秀。长春的戏拍完,我们转移去北京和成都拍摄。在开往成都的火车上,巍子、奚美娟、毕彦军来到我的车厢告诉我,他们在北京出发之前,去天坛祈祷,每个人默默许下一个心愿,三个人出天坛上了火车后相互通报他们的心愿,结果三个人默念的都是:希望这部电影一定大火!听了他们的讲述,我特别感动,三个人说到我心里去了。

    他们三人都属羊,在剧组称他们三人是“三羊开泰”,我心想,有这样的合作者,拍什么作品都能成功!现在,众所周知,这三个人都是中国影视界的一线明星,如日中天。奚美娟己被选为上海市文联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几届连任的副主席。

    我敢于在阎敏军厂长面前拍胸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主创团队都是精兵强将,多年在一起合作,相互之间高度信任。摄影师张松平是长影的总摄影师,早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作曲家吴大明是中国电影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曾任电影《人到中年》的作曲,美术师齐明和录音师姜岩都是长影的创作骨干。有这样的团队我当然信心满满,有人称我们为“茅台摄制组”。拍摄内景期间正赶上首届长春电影节开幕式,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是电影节的首席嘉宾,他忙里偷闲来到摄影棚看望摄制组,勉励我们要“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铁映同志还对我说“一定要拍好这部电影,成功了我给你发奖!”当时的广电部副部长田聪明,还有许多参加长春电影节的国内外明星都来探班,好不热闹。

    成都是老蒋生命的最后一站,他那时是去成都国营机械厂出差,在老蒋工作过的地方,我们的拍摄工作进展的很顺利,天也格外晴朗,我还客串了一个没有台词的小角色。那天恰好是我38岁的生日,收工后我请导演组的几个人出去吃了个饭,告诉他们,大家最近太累了,打打牙祭。导演请客,天府美食,他们自然高兴。我从来不在剧组里过生日,一是不想花剧组的钱,摆我个人的排场,二是不愿接受组里人的生日礼物,欠了人情不好还。

    三、后期的故事

    长影的第12放映室对于长影所有的创作人员就是个大考场,12放是个标准放映室,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都纤毫必露。最主要那里是厂领导审查样片的地方,特别对于一些导演生死攸关,可以说成也12放,败也12放。

    《蒋筑英》后期制作结束,已临近年尾。厂领导审查双片,放映结束,放映室响起热烈的掌声,那天老蒋妻子路长琴也去了,看完片子,她已经哭的泣不成声。诸位厂领导高度评价,特别是新任党委书记李国民最为兴奋,他认为这部影片角逐今年广电部的政府奖(后来改为华表奖)太有竞争力了!我问阎敏军厂长,达到你预想的效果没有?他说“大大超过了,我流了不止三次泪!”阎厂长满意了,我们大家的努力就没有白费!他是电影行家,他的眼光错不了。

    初冬的北京,我们带着混合双片到国家电影局送审。那时,电影局在东四礼士胡同,那个大院落过去是清朝重臣刘墉的宅邸,古香古色中透着威严和庄重。《蒋筑英》是我自处女作《飘逝的花头巾》后的第七部电影,对这个院落是熟悉的。我们飞到北京后就把送审的双片送到了电影局的制片处,制片处告诉我们明天下午来听局里的审查意见。这个大宅院是我们全国各地导演们的竞技场,许多电影才子从这里一举成名,也有些导演因为一部作品通不过就沦落江湖。可以说,荣也礼士胡同,枯也礼士胡同。所以等待审查结果的时间,是我们所有导演最为忐忑不安的,最为焦虑难耐的,说不定领导们能审查出什么问题来。第二天刚吃过午饭,我就和制片主任来到了电影局。我们刚进电影局的大门口就看到了告示栏里的一则通知:明天下午两点,电影局全体党员到标准放映室,观摩长影新片《蒋筑英》。这则通知让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审查意见还没听到,我的电影就成了电影局全体党员的观摩片了,我可明白了“观摩”二字的份量。

    时任电影局长滕进贤在他的办公室里接见了我,他热情地祝贺影片拍摄成功!滕局长是导演出身,他和我们这些导演经常是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他对艺术家有很深的理解和尊重。滕局长说:“《蒋筑英》这部电影的出现,是长影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电影界的一件大事,她给1992年的电影创作划出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是继《焦裕禄》之后一部具有典型意义和个性魅力的好影片,为我们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创作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滕局长的这些话都出现在他为《中国电影周报》所撰写的文章《一部难得的好影片》里,在文章中滕局长还说:“《蒋筑英》这部影片确实有一种引人深思的震撼力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悲壮而不哀伤,真实感人而不做作。宋江波曾经拍摄过有一定探索意义,艺术性比较强的影片,在《蒋筑英》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他已经逐渐地走向了成熟。这部影片注重了写人,注重了人物深层情感的开掘,让我们看到了以蒋筑英为代表的一代中年知识分子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紧接着电影局又向长影发出了贺电,贺电中说:“《蒋筑英》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结合的比较好的优秀影片。我们相信,这部影片不仅会受到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我们的银幕呼唤英雄!”

    几天后,时任国家广电部的副部长田聪明又审看了影片,他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说:“蒋筑英认定的目标跟共产党的主张是一致的,不做候鸟,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把这样的知识分子搬上银幕是很有意义的,请你们代我向剧组的同志问好!”

    我们的片子先后到中组部、中宣部、全国妇联、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等地放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先生看过影片特别感动,给北京大学陈佳洱校长写了一封亲笔信,希望电影到北大放映一场,因为蒋筑英就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后来考上了王大珩老师的研究生,来到长春光机所,那时王大珩是光机所的所长,后来又兼任长春光机学院院长(现改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与蒋筑英师生情深,也对他寄予厚望。大珩先生希望北大的新一代知识都能学习到蒋筑英的精神。大珩先生说:“我更愿意把我的这位学生比作我们科技界的雷锋,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全部的可贵品质,他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了我国的光学事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从不计个人利益,这种精神,这种品质,不仅是科技界的需要,也是我们民族的需要,我们应该大力倡导这种奉献精神,使它在我们的时代生活中发扬光大。”影片在北大的放映反响强烈,我们剧组成员还与热情的同学真诚地交流了创作感受。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众百姓集资建馆,毛小青题写馆名——河北沙河溪沟新灵山毛主席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组图)
·下一篇:无
·中红头条:生命的年轮——电影《蒋筑英》30周年创作回顾(组图)
·特稿:众百姓集资建馆,毛小青题写馆名——河北沙河溪沟新灵山毛主席纪念馆举行开馆仪
·特稿:朱慕萍血洒西梁山(组图)
·特稿:打造双峰县革命老区金蚌红色教育基地 赓续红色基因齐心协力建设美丽新金蚌(组图
·特稿:老红军战士姜云清的遗作——峥嵘岁月忆当年(组图)
·特稿:英雄祭
·特稿: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联合泰州市关工委举办“辽宁舰十岁啦”研学活动(组图)
·特稿:大关县塘房村完小:致敬先烈 缅怀先辈(组图)
·特稿:麓山枫叶别样红
·中红头条:缅怀烈士 毛岸英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头条:生命的年轮——电影《蒋筑英》30周年创作
宋江波:生命的年轮——电影《蒋筑英》30周年创作回
特稿:生命的年轮——电影《蒋筑英》30周年创作回顾
陈揖生曾用名胡广仁在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经历
中国人为什么愚蠢?因永远坚守周孔二主义
毛泽东32幅文采非凡的对联,终于找全了!
李学光:众百姓集资建馆,毛小青题写馆名——河北沙
特稿:众百姓集资建馆,毛小青题写馆名——河北沙河
北京玉海园二里社区举办“喜迎二十大 健康伴我行”九
傅永曙、尹宗宝:朱慕萍血洒西梁山(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