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前现代]:请问胡编辑:是否会遇到与自己的立场相悖但却反映事实的稿子?情理碰撞的时候,抉择困难吗?另:在通常意义上的“左”与“右”之间,您站在那一边?
【胡果】: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党报的公信来自客观。在这个标准面前,个人的情绪当然要服从事实。有时候不太容易,但必须做到。就拿洛阳事件来说,最初激起我们关注的,是和广大网民一样的愤怒。随着调查的展开,事实的澄清,我们的情绪也要回归理性。同时,我始终认为无论事件真相是什么,广大网民表达出来的对历史的铭记、对崇高的坚守,不应轻易抹杀,这也算一个事实吧。所以,我们的报道中也回应这一点。这样,才算全面。
另外,我想坚持客观报道与面对舆论压力,不是一对矛盾。相反,越是面对舆论压力,越需要坚持客观报道。我们今天说舆论监督也好,引导舆论也罢,都必须遵循新闻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以事实为准,用事实说话”。它表明,作为记者,必须对事实负责,努力把事实搞准确、搞扎实;作为编辑,必须对表达负责,努力寻求表达的精度。我想这个“精度”,体现为跟进的速度,认识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挖掘的深度,包含这样一些原则:公正、理性、深入、全面。它既是具体的形式、方法、手段,更应当成为一种新闻理念、媒体品格。
[mztyhao]:有网民置疑这些报道有避重就轻、回避矛盾之嫌,您如何解释?
【胡果】:我想您指的是网民质疑的10几年前洛阳烈士陵园迁移烈士遗骨的事。记者原稿有一段文字,我们看完后认为,事情重大,事隔多年,短时间内记者很难拿到第一手材料,搞清事实。未能涉及这个内容,是个遗憾,但如果事实不清就写在报纸上,那就是笑话。没有发不等于漠视,鉴于调查组下一个阶段的任务主要针对此,我们在报道结束时,专门添了一行黑体字:此事正在深入调查中,本报将继续关注。当然,现在想起来,如果能够就此多几个字,直接点明,可能就会减少网民一些疑问,减少一些遗憾。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胡主编,对这个事件你们都进行过哪些调查研究?强调“是什么,就写什么”与突出导向之间是如何处理的?
【胡果】:整个报道过程中,后方编辑和前方记者沟通交流达数十次,做这样一篇与网民先入为主观点立项的调查是不容易的,支持我们作下去的是对事实不留疑点的深入探讨和对前方记者的充分信任。“是什么就写什么”与突出导向之间一点都不矛盾,事实正确才能导向准确。
党报引导舆论,面临时代背景与传播环境两个新变化
[潘潘618]:网络时代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该怎样引导舆论?
【胡果】:引导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党报的责任和使命。今天,党报引导舆论,面临两个新变化。一是时代背景的变化。转型时期,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思想活动多样多变,客观实际错综复杂。二是传播环境的变化。过去,新闻传播走的是“一”对“"多”的路径,我们爱把读者称为“受众”;网络媒体出现了,这个路线变成了“多”对“多”,公众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参与和互动前所未有,昨天的“受众”,可以是报道者,可以是评论员。
这种变化是挑战,也是机遇。越是信息爆炸,越需要剔除信息泡沫,越是众说纷纭,越希望获取权威解读。而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就在她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当然,挑战和机遇不会天然转换,关键看我们如何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如何满足公众的新期待。不客观,就是错误引导,不深入,就是乏力引导,不及时,就没有引导。面对重大问题、突发事件,既要“快”,又要“准”,还得“稳”,别人做到一点就行,而人民日报必须努力做到三点合一,三点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