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仔细看报纸。看我们里面到底说了什么。不能浮光掠影,上来就骂人。那是很不负责的。很多仔细看过报纸的人,通过各种途径联系我,给报道最多的评价就是两个字:客观。
我想,这就足够了。我们不用去为谁说话。如果这次工程真是商业开发,我们肯定立即做出批评报道。因为人民日报驻站记者的地位相对超脱。我们每年都通过公开报道和内参做大量的批评报道。比如为农民工向政府讨工钱、医保卡变身购物卡等,解决了大量问题。
但我的调查告诉我,这次不是商业开发,我们就应该忠于事实,原原本本将调查过程写出来。让读者去评判。所以,面对批评,我心里很有底:我做的是对得起我良心的事,是对得起“记者”这个称号的事,我不怕批评。
经过这次事件,我发现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了,今后直面各种批评的心理准备也更足了。而且我感谢很多网民,是他们提出的近20多个问题让我在调查中不敢大意,要一一核对。可以说,我们这篇报道的客观性就来自于网民的批评。
[飞镝鸣处]:在这个报道中,后方编辑与前方记者是如何保持密切的联系的?
【曲昌荣】:我很感谢后方的编辑。可以说,这次报道人民日报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总编辑亲自指挥。总编室主任总负责,政治版编辑全面参与,记者部领导和记者站站长总协调。
我就是一名在前线的兵,我做好我的本职工作详尽调查就行了。这让我很踏实。我前面说过了,我们前后核对了网民将近20个问题。这都是编辑搜索出来要求我务必调查的。而且遇到困难时,我都及时请编辑拿主意。我们的配合空前紧密。我觉得人民日报采编分开的改革很好,三年来的实践证明,编辑搞策划,记者搞采访,大大激发了采编活力。
说实话,我不愁没稿子写。我最愁的是如何完成总社编辑那么多的指令。就在这种压力之下,我完成了许多仅凭自觉性完不成的任务。
面对舆论“泡沫”,主流媒体要担起责任,既不跟风,也不失语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你们在报道这个事件之前有没有预想过其将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你们是否关注网民的反映?
【胡果】:先回答您第一个问题,人民日报关注热点最终是为了推动实践,我们并不奢望我们的一次报道就会有彻底的改观,事先也没有想过报道将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希望能够用我们的行动去澄清事实,分析原因,找到出路,推动实践向良性方向前进。
应当说这组报道从一开始就始终和网络紧密互动,最初的“线索”是从网上发现的,我们记者的采访是紧紧围绕网民关注的焦点进行的,可以说,那些天里,我们随时都在关注网民的反应。同时,这种反应也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根据一个不实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日趋激烈,开始升级,面对这样的一种先入为主、一边倒的情形,说实话,我们的报道压力不小,但是,正是为了最终让真相沿着理性的轨道回归网民、回归公众,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特别是前方记者顶住了压力,站在事实一边。
网络是方热土,关键看如何取舍。前两天看报纸,说中国已有两亿一千万网民,据说不出今年,就将赶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十七大讲,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讲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活在当下中国,身处当下的中国传媒环境,没有人能忽视网络。引导舆论必须首先关注舆情,政治版一贯关注网络舆论,关注网络发展,我们从网上了解舆情、获取线索,关于网络博客第一案、网络交易偷税案,我们都做过系列报道。
这个社情民意最活跃的平台,同时也不乏泡沫。政治版关于洛阳的报道是1月4日见报的,当天的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头条报道,社科院发布《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