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纸做的信封,上面写着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东京都××日比谷××联合军总司令部法务部长××××大佐殿”。显然,这本日记曾经被邮寄过。
“战争结束后,日记的主人保坂晃回到了日本。从这个信封来看,他要向驻日盟军告发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罪行。”杨大庆解释说,1945年底,保坂晃将这本日记挂号邮寄给当时的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部下属的法律事务部负责人阿尔瓦·卡彭特。“这充分说明他还是有良知的!”后来,卡彭特曾被派到中国专门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但不知何故,这本日记并未在东京审判中出现,而是随同其他档案一起被美国政府保存。
翻开这本日记,记者发现里面有关常州屠杀的那页内容明显有被撕过的痕迹,如今保存下来的是经过粘贴的。“这很可能是因为日记的主人意识到了这部分内容的敏感性,为了不引起麻烦,他曾经把这页日记撕下来并藏到了一个保险的地方。在准备邮寄的时候,他又将其取出,在另一张纸上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遍,然后又将其贴到了日记本里。”保坂晃为了这本日记可谓用心良苦。
美国IWG 解密大量日本罪行文件
经过对这本日本军医日记重要性的研究考证,IWG也认识到了这本日记的“特殊意义”,并将其选作《研究日本战争罪行档案》一书的封面。而这本书里的开篇之作,便是杨大庆所著有关日本二战罪行的研究成果。
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研究员艾瑞克欣然将这本书赠送给了记者。对美国而言,这本书的出版并不仅仅意味着在学术领域又多了一部专著,而是意味着对二战日本罪行的重新认识和观念转变。
据杨大庆介绍,1999年1月,克林顿政府成立IWG机构,其职责是寻找美国目前持有的与纳粹德国罪行有关的档案,对其进行识别、编制目录并提出是否解密的建议。该机构由美国国家档案馆牵头,下属成员分别来自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防部、国务院、司法部、国家档案馆等政府机构。同时,参与其中的还有不少像杨大庆这样的学术顾问,主要来自各所大学。
然而,IWG起初的研究对象只针对纳粹德国,并不包括日本。后来之所以将日本也纳入研究范围,缘自美国国内的多种呼声。例如,美国西海岸众多的华裔人士一直在关注二战期间日本战争犯罪问题;1997年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用英文写作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大屠杀》一书反响强烈。再如,在美韩裔人士对慰安妇的问题也非常关心。再加上一些曾经在太平洋战场当过日军战俘的美国退伍军人的呼吁,美国政府也逐步改变了态度,将二战期间的日本也纳入研究范围。
到目前为止,IWG已经解密了10万页有关二战期间日本战争罪行的文件,涉及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准备细菌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惨案等种种细节。(快报特派记者郑春平)
(第二部分:较量)
真相与谎言,较量无休无止
11月24日,纽约街头阳光和煦。记者在法拉盛地区见到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负责人陈宪中先生。一头及肩的白发,一身米黄色的中装,满身“中国味”的陈先生让记者略略有些惊讶,要不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很难想像1962年他就来到了美国。
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联合会将举行一系列纪念受难同胞的活动,陈先生也因此而格外忙碌。见面后我们无暇做更多的寒暄,记者直接上了他的车,随同他一起去当地一所华侨学校,“下个月我们想在那里举办一个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展!”
这所华侨学校位于纽约中国城,主要向华人的孩子教授中文,共有2000多名师生。校长黄炯常也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华人,他在看了陈宪中先生带去的展板、展具后,对在校内举办这样的史料展颇为支持,定于12月8日、9日连展两天,并表示将专门安排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
事情落实得很顺利,离开学校后,陈先生将展具熟练地整理好,一一放回汽车后备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