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8日的《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南京大屠杀的报道。
东京审判的大法官声明,上有中国法官梅汝傲的签名。
编者按
明天,2007年l 2月1 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0周年祭日。
离这个黑色的纪念日还有几天,快报特派记者郑春平回来了,20多天前,她带着问号只身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归来时,曾经的问号已拉直成了感叹号。
怎样才能记住我们生活的城市曾经遭遇的惊天暴行,怎样才能揭示七十年前那场人间悲剧的真相,怎样才能告慰三十万死不瞑目的冤魂、这一连串问号每天都在贴身紧逼着我们。
南京大屠杀是南京最刻骨铭心的痛史,是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近代史以来最屈辱最血腥的缩影,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沉重最黑暗的一页。于是我们想到:能否穿越江东门的记忆,打开另一扇追寻历史、揭示真相的天窗?
当我们用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七十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一幕惨绝人寰的悲剧时,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没有忘记这场人类的浩劫。在大洋彼岸,还有许多人和国内的南京大屠杀研究者们一样,苦苦追寻着真相,并反复向世人诉说着这一段历史。
他们以还原真相为己任、以微弱的声音不懈地努力对抗着一种有着强大财力支持、企图否定大屠杀真相、掩盖侵华日军暴行的声音,在为三十万冤魂讨还公道。他们希望远隔重洋的我们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知道他们为谁而战。
虽然他们的声音还很微弱,经历穿越大洋的衰减后更少为我们所听到。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听到了揭示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另一种声音。在确认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超过30万这个史实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听到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和描述多样的声音。正是多种声音的存在,才使这段真相更加明晰而生动,所谓真相,就是不以个人观点而改变的事实。
历史有国界,研究历史的科学断无国界。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不仅是中国人的责任,在当今世界上很多正义人士同样也视为己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相无疆!
开篇
1937:听,世界的声音
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
“记者在登上开赴上海的轮船的前一刻,在江边马路上看到二百个男子被屠杀。屠杀只花了十分钟。日本兵命令男人们在墙壁前排成一列,加以枪杀,然后许多拿着枪的日本兵,乱七八糟地在中国人尸体周围毫不在乎地用脚踢,如果手脚还有动的,就再给一枪。”
“很多人在发现的现场就被杀死了,其中也有与军人毫无关系的人,有伤兵和普通市民。15日,记者在12个小时中,就三次目击集体屠杀俘虏。有一次是在交通部附近防空壕那里,用坦克炮对准一百余名中国士兵开炮屠杀。”
“日军乐于采取的屠杀方法是十几个男人一起站在自己挖掘的坑边,加以枪杀,尸体落在坑内,加上一些土就埋掉了。”
……
在一阵急促的“哒哒哒”的打字声后,70年前的这段文字从中国上海发到了美国,并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显著位置。
推开键盘,29岁的美国记者德丁(F·Durdin)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南京跑到上海,他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篇报道,更是要尽到作为一个“人”的责任。他要告诉世界,在遥远的中国首都南京,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一幕!
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文字成为全世界率先披露并首次完整使用“南京大屠杀”词汇的报道。由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正式进入国际社会的视线,正式登上世界历史和政治舞台。
时光如水银泻地,转眼已是60多年后。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下定决心写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调查的过程让她既惊讶又悲哀:在半个多世纪里,人类历史上曾经真切发生的如此泯灭人性的悲剧,在西方世界居然已经被遗忘了。有人甚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