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她:“中日之间交过战吗?”“南京是哪里,一个朝代?”
“听到这样的议论,我深感恐惧。有一天30万中国人被屠杀的历史可能会从此消失,有一天世界可能真的相信有些日本人所说的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凭空捏造的谎言!”悲愤的张纯如倾尽自己的全部心力,写成《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大屠杀》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英文写作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实性著作,它就像70年前美国记者德丁的那篇报道一样,震惊了整个英语世界……
2007: 走,跨国去追寻
2007年11月19日,现代快报记者踏上大洋彼岸的美国。
尽管这片土地在此前的半个多世纪里,对南京大屠杀曾经患有“集体失忆症”,但这里却保存着最多、最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在连续17天的寻访中,记者触摸到这个社会正在跳动的脉搏———曾经遗忘了南京大屠杀的国际社会,正在慢慢复苏自己的记忆:
今天,许许多多西方人,正饱含着泪水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南京》,让自己和孩子们在阵阵心悸中,走进那段未曾知道的历史;
今天,许许多多西方人,正站在一排排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前,倾听海外华人揭露70年前的人间地狱———日军占领下的南京;
今天,许许多多西方人,在书店里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拉贝日记》、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大屠杀》;
今天,一批当年留守南京的西方人士的日记、书信文件被公开;
今天,美国政府机构解密并出版了10万多页二战期间日本罪行的文件……
同时,在这片土地上,真相和谎言、正义和罪恶的较量也从来没有停止。
历史从来就不曾消失,历史从来就不该被遗忘。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南京人的悲剧、中国人的悲剧,更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悲剧。
在70周年之际,南京大屠杀正在回归它在世界历史中应有的地位。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于美国华盛顿特区)
(第一部分 真相)
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头版———
上海来电 世界首闻南京大屠杀
2007年11月26日早晨,繁华的纽约街头,每个脚步都是那么匆忙。很多人一手端着星巴克咖啡,一手夹着报纸。在每天的上班途中,咖啡和报纸是美国人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露出的报头往往是《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这张世界级的百年大报,如今仍然以国际时事新闻的报道传统优势而活力依旧。
翻开26日当天的时报,面对五花八门的新闻,记者却难以集中注意力,思绪总想溜回70年前,寻找这张报纸有关南京的影子———在美国,《纽约时报》也被称作“档案记录报”,足可见它在时事报道上的客观和权威———“我一定要找到南京大屠杀的那篇‘档案’!”
70年前老报纸再现悲惨历史
在曼哈顿时代广场,一座浅灰色的老式建筑就是纽约时报相伴百年的总部大楼,逼仄的空间和随处可见的旧报纸透出浓浓的历史味道。再过一条街则是时报今年4月刚刚搬迁的新大楼,在一堆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中格外抢眼。然而,看着这座钢筋水泥、全玻璃结构的纯现代建筑,“历史”、“遥远的南京”似乎一下子变得虚幻起来,我不免有些担心:70年前的那些铅字,真的还在吗?
大厅接待部门的工作人员很热情,当他们听说记者远道而来要找1937年有关南京大屠杀报道的老报纸时,拿出了一沓资料仔细查看后说:“尽管放心,可以在纽约公共图书馆找到!”其中一位还专门为我抄下地址:第五大道和西42街交界处,过几个路口就到。
纽约公共图书馆是全美最大的图书馆,浓缩着美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进程。在汗牛充栋的图书和史料中,没想到我顺利地就找到了想要的那份“时报档案”。
在100号房间里,一排又一排铁皮柜摆放着密密麻麻的微缩胶卷,所有报纸的目录都可以通过它们查到。打开其中一个抽屉,里面一个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