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种障碍,邵子平和张纯如却没有放弃,邵子平还“发动”在德国的一些颇有“身份”的朋友,亲自登门请求莱因哈特站在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将日记公开。莱因哈特后来同意将日记的一部分拷贝送给邵子平先做一些研究。拿到拷贝的邵子平立刻将它们送到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两位分别研究民国史与日本史的学者手中,请他们评估这些日记的价值。“当这些学者看到这些日记后,无一不感到惊讶: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记载,它的重要性和角度非常特别,鼓励我们继续把它找出来!”
为了这个目标,邵子平继续努力通过种种方法去做莱因哈特的思想工作。渐渐地,莱因哈特被打动了,特别是当她听说如今日本有一部分右翼人士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她再也坐不住了,随即动身前往南部的舅舅家中,劝说他将日记公布于众。
世界传媒争相报道“拉贝”
1996年12月12日,在美国纽约洲际大饭店,纽约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花了600美元租了一个厅,专门为《拉贝日记》的公布举行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各国主流媒体争相采访。会上,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引发轰动,各大媒体之间还为此展开了一场新闻大战。《纽约时报》早早就与邵子平及联合会谈好了“条件”:“我们一定要独家刊登这本日记!”后经过双方“谈判”,时报同意联合会可以在日记见报的前一天举行新闻发布会,让更多的媒体、更多国家的人士知道这本日记。
当天的发布会上,莱因哈特当着世界各国媒体的面,公布了外祖父的日记———永久的历史见证。“为了增加发布会的新闻性和《拉贝日记》的可信度,我们特地将莱因哈特和她的丈夫从德国接到了纽约。”
在会上,当介绍《拉贝日记》坎坷的发现经过时,邵子平说,首先应该感谢张纯如,如果没有张纯如,就不会这么快找到莱因哈特,更不会知道拉贝还有一本日记传世。也正是在这次发布会上,世界媒体第一次知道了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正在写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使得这本书尚未问世就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而因为《拉贝日记》的发现,张纯如也推迟了书的出版———她要在书中好好写一写拉贝和他的日记!
“南京大屠杀”重回国际社会
莱因哈特所提供的拉贝日记足足有八册,从1937年9月一直到1938年4月回到柏林为止,拉贝详细记述了自己在担任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期间,主持安全区难民保护工作的情况,更以一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的身份,记录下了日军泯灭人性的种种暴行。在他的日记中,详细记录的惨案有500多起。如此完整、系统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记录,在目前发现的史料中还没有过。而作为一个日本盟国的德国公民所写的私人日记,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邵子平在谈到发现《拉贝日记》的重要意义时,则更多了一分感慨:“此前我们一直在做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收集和发布,但可惜一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是《拉贝日记》,在二战结束后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事件,重新推上了它应有的国际舞台。而它的发现和张纯如《南京暴行》一书的出版,使得南京大屠杀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视线。”(快报特派记者郑春平)
附:拉贝日记的部分内容
1937年12月14日: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
12月22日: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