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为人所熟知,但“发现”背后的内幕却鲜有披露。在纽约,邵子平打开记忆闸门,向快报记者娓娓道来……
拉贝日记这样被发现
邵子平,美国华裔社会活动家,曾在纽约为联合国工作,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联合会前任主席。1995年2月20日,他收到了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寄来的一封信,说自己很快将来到纽约收集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在这之前我已经从西海岸一个朋友那里知道,有个年轻的女孩有兴趣做这方面的研究,并想写一本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书。我们联合会的几位同仁年纪都大了,有新生力量加入当然是好事!我立即给她回复,欢迎她到来。”随后,张纯如在纽约的两三周时间内,一直住在邵子平的家里,邵子平还把自己的车借给她使用,方便她每天开车去两个多小时车程之外的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查询资料。
在日常的相处中,讨论南京大屠杀问题是他们的重要话题,张纯如也不时地将自己在史料征集中的收获告诉邵子平。从上世纪80年代起,邵子平和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的同仁们就开始展开了相关史料收集工作。或许是因为曾经留学德国的缘故,邵子平对德国方面的史料尤为关注。“那时我已经从美国发现的史料中知道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他是一个德国人。我也一直在想办法寻找他和他的后人,为此还专门去了一趟德国,但因为此行比较匆忙,没有什么收获。”
在一次交流中,邵子平向张纯如提起了拉贝,“我对她说,这个人很值得研究,你也可以试试找找看。”张纯如是个非常认真、严谨的人,她在耶鲁神学院图书馆的史料中仔细查找,果然也发现了有关约翰·拉贝的记载,但遗憾的是不够全面、系统。凭着自己的敏感,她觉得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于是想方设法展开了寻找拉贝的工作。
“她很执着,也很有办法。”邵子平说,张纯如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去很多封信,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其中一封信得到了德国方面的回应,并由此终于联系上了生活在柏林的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女士。
“当她告诉我说找到了拉贝后,我特别惊喜,并问她找到了哪些资料。张纯如说莱因哈特给她寄来了一些资料,但自己不懂德文,不太好判断它们的价值。”随后,张纯如将这些资料又寄给了懂德文的邵子平。
在寄来的信件中,有一份资料是拉贝本人写的有关回国后被特务机关扣押的经历,信里有一句话,“关于这件事情的细节,请看我的日记……”“原来他还有一本日记啊!”这个发现让邵子平激动不已,赶紧打电话问张纯如,但张纯如表示莱因哈特并没有把这本日记寄给她,“我继续跟她联系找找看!”
从这时候开始,张纯如和邵子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追寻拉贝在信中所说的这本日记。
邵子平利用懂德文的优势,与莱因哈特展开电话交流。对方表示拉贝的确留下了一本日记,“对于日记的内容,她起初不愿意多谈。我好不容易才请她多透露了一些情况,获悉整本日记共有2000多页,收藏在德国南部她的舅舅、拉贝的儿子家中。而日记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她只回答说自己也就看过一小部分,就不敢再往下看了……”
“后来,我再次请求她,能否看一下日记的起始日期。”
对此莱因哈特没有拒绝:“从1937年9月开始,一直记到1938年4月。”
“这不正是南京大屠杀时期吗!”
邵子平更加明白了这本日记的分量,也更加坚定了要找到这本日记的信心。
不过,拉贝家人对公布日记的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一个顾虑是拉贝当时的纳粹身份,尽管在那个年代情有可原;第二是因为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是盟国,存在道义上的关系;第三是他的后人们显然也知道这本日记的重要性,一旦公布,必然是个轰动性的‘炸弹’,他们对后果也难以准确预料。”
尽管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