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那位始终把延安视为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的文艺战士,那位充满革命激情和生活热情的爱国诗人,那位执笔创作出“白毛女”经典形象的剧作家——贺敬之,今年100岁了。不仅如此,今年也恰逢他从事创作85年。
11月13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贺敬之创作85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人士共同回顾了贺敬之辉煌的创作历程,感受其作品的文学魅力和精神伟力,鼓励当代作家弘扬文学前辈的创新创造精神,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指出,贺敬之的创作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各个时期,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到圣地延安的革命生涯,从筚路蓝缕的开国伟业,到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再到新时代的雄伟征程,贺敬之同志以诗铸史,用诗的语言捕捉中国人民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生活点滴和精神风貌。
“贺敬之首先是革命者、是战士,是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然后才是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国务院原参事忽培元认为,和他们那一代从延安走出的大批文艺前辈一样,贺敬之首先理清了对人民的立场、感情问题,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然后才放声歌唱。这正是他这棵社会主义文艺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的根本原因所在。
“人民艺术家”田华在电影《白毛女》中饰演了“喜儿”的角色,从此走上了电影表演艺术这条路,也跟贺敬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当朗诵起《回延安》中“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把我养活大”的诗句,田华总是能想起人民的养育之恩。她深情地说:“贺敬之精湛的诗句紧跟时代潮流,并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满了对祖国的大爱、对人民的深情、对后人的激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的诗歌体现了一生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
从《雷锋之歌》到《西去列车的窗口》,从《三门峡》到《放声歌唱》,贺敬之把辽阔山河、时代发展、英模风采凝练为隽永的诗歌意象,永久熔铸在中华民族的文学长卷之中。由此,贺敬之也被誉为“时代的歌手”。
《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辑刘润为认为,贺敬之在诗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由他的政治抒情诗奠定的,“他的抒情诗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又是富有独特风格的歌唱;既是促进人们走向真善美的真诚助力,又是个人才情淋漓尽致的挥洒”。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镇南认为,贺敬之的创作具备鲜明的当代性:“他反映现实生活、摹写时代风云时所持的视角、所着力的重心,常常不在于客观而具体地描绘大历史变动进程中的变局,而在于聚焦超越历史进程之上的革命理想和对共产主义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并使这种对向往和追求的抒发达到诗意的升华,达到感情燃烧的炽烈程度。”
在创作中,贺敬之还善于从民间歌谣中汲取有益养分,写出了《南泥湾》《桂林山水歌》等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经典篇章。在《诗刊》社主编李少君看来,贺敬之以中国古典歌赋传统和陕北民谣民歌为根基,融合了苏俄革命理想主义抒情传统和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浓墨重彩的特色,创造了政治抒情诗的典范,这正是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歌。
“贺敬之同志一直重视文艺阵地建设。”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介绍说,贺敬之曾说过,“不管大的小的阵地,字写上去了,用斧子砍也砍不掉,很顽强。我们要爱护文艺阵地”。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期间,他培养和支持的写作者都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