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铭(1905·6·9—1927·9·25)
中国人民革命不朽的英烈,中华民族不死的灵魂。
四川宜宾双石乡狮子湾人。1921年考入成都公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孙中山推荐,1924年秋,被黄埔军校破格录取,进入第2期学习。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2月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役。毕业后留校,在政治部组织科当科员。11月调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第4连连长。
1926年5月,独立团担任北伐军先锋,从肇庆出发,挺进湖南。在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斗中,指挥果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屡建战功,晋升为第1营营长。攻克武昌后,独立团改编为第73团,任参谋长。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武昌成立警卫团,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担任团长。此时,“马日事变”后的湖南一片血雨腥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上级党组织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领导骨干陆续转移到武汉。卢德铭利用职务之便,将宛希先、何挺颖、何长工等人安排在警卫团担任各级干部,为党组织保存了革命力量。8月2日,率部开赴江西,未赶上南昌起义,遂转移到江西修水与平江、浏阳农军会合。9月,率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总指挥。起义受挫后,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议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部队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25日拂晓,起义军从芦溪出发南进。当行进到山口岩时,后卫第3团遭到敌军伏击。在这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率领一个连的兵力前往增援。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用猛烈的火力还击敌人。就在这时,胸部中弹,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毛泽东在他牺牲后赞道:“德铭同志为革命保留了火种,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1982年,当地政府在他牺牲的地方修建了“卢德铭烈士革命陵园”。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