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都看出东北的重要性,调派众多精锐前去抢占。人民军队在这里也是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整个历史脉络可分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以及入关后的第四野战军四个阶段。
期间共有五人担任过参谋长,分别是萧劲光、伍修权、刘亚楼、萧克、赵尔陆,在这些人当中,为何林总最青睐刘亚楼呢?
这跟五人当初在部队中的地位以及整体大背景有关。
首任参谋长萧劲光是一个老资格,1920年入团,21年去苏联,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24年列宁去世时,萧劲光还被安排为其守灵。
回国后他得到组织重用,1925年就成为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6师党代表(即后来的政委),这个资历超过十大元帅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萧劲光再次前往苏联学习,直到1930年才回国。
土地革命时期,萧劲光担任过红五军团政委、红七军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过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
本来在日本投降后,萧劲光和林总都奉命去往山东任职,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们赶至河南濮阳时,中央急电要改赴东北,于是林总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萧劲光担任副总司令兼参谋长。
虽然萧劲光后来在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中都担任了副司令员,但他实际与林总直接配合的时间并不算长。
刚进入东北时,各个方面都有麻烦,高级干部需要经常到一线去,后来国军大举进攻我南满军区,萧劲光和陈云又立即赶去坐镇,就这样与林总分开了。即便他在司令部有职务,但更多是象征意义。
再往后,萧劲光成了东野第一兵团司令员、四野12兵团司令员,出去独当一面了,自然就没办法给林总做参谋工作。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萧劲光逐渐转到前线指挥,司令部的参谋工作由第二参谋长伍修权负责过一段时间,伍修权还是东北军区的参谋长。
从资历上看,伍修权不及萧劲光,但他早年也是留苏出身,曾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红15军团73师参谋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八路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等职。
从履历上就能看得出来,伍修权是更适合当参谋的,但他重心不在野战部队,而是在军区,主要配合管理东北的动员、训练、供给等方面。
基于这样的背景,很多人说起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时都会将伍修权忽略。
既然萧、伍二人都无法专注于野战军司令部的参谋工作,那就只能让其他人来负责了,于是,“林罗刘”黄金组合开始运转。
刘亚楼早在红军时期就是红一军团的干部,跟林总、罗帅关系都很好,他留苏多年,拥有丰富且先进的军事知识。而且他刚回国不久,没有无可替代的职务在身,调动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怎么看都最合适。
一开始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时,林总并没有指示工作,使得刘亚楼一头雾水,不过他很快就按照自己的规划开始工作。
他做了三件很重要的事:一是组建地图科、开办印刷厂,训练绘图人员。参谋部必须要有地图,光靠想象打不了仗,而那时我军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刘亚楼就立即着手培养,他在哈尔滨建印刷厂、成立首个测绘学校,有第一批种子后迅速开枝散叶;
二是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培养高素质的参谋人员。他把这些干部集中起来训练,自己授业讲课,然后将苏联传过来的《红军野战参谋业务条令》、《苏军司令部工作条例》进行有增改的翻译,更符合我军作战实际情况;
三是召开参谋会议,明确参谋工作的重要性。其实早前我军一直都不太重视参谋人员,认为这工作性质跟旧军阀的随从、副官没什么区别。
刘亚楼对部门内加强这方面的认知培训,一再重申:一个参谋要勇于承担责任,明白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应该向首长建议,要语言简练。如果首长向你提问,不懂就是失职,乱说就是犯罪。谋人员必须老实、精细、严谨,嘴里永远不许有“大概”、“可能”、“差不多”。
对外则多次以“林罗刘”的名义向全军传达指示:谁如果敢轻视司令部参谋人员,从重处罚。提高了参谋人员的威信,让更多人愿意来了解参谋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刘亚楼通过自己所学,将野战军司令部打造成适应现代化大兵团作战的指挥机构,后来很多战事都变成“林总作出决定,刘亚楼负责实施”,胜利接连不断。
无论是脾气还是指挥水平,刘亚楼跟林总都很有默契,并且他算是让参谋工作正式走向正规的那个人,贡献巨大,所以林总对刘亚楼也最是青睐。
不过平津战役接近尾声后,林总认为还是不能耽误刘亚楼的前程,就放他出去担任14兵团司令员,野战军参谋长改由萧克接任。
萧克资历是老资历,但抗战中后期就开始掉队,解放战争初期担任过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可晋察冀接连被傅作义击败,他的职务就被撤销,转而去搞军事教育。直到平津战役都已结束,他才担任四野参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