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情深——试述新四军对泾县地方群众的支持 |
2008-06-17 08:55:33 |
|
作者:甘桐文、甘胜利 |
浏览次数: |
|
|
|
|
皖办事处在皖南下设有屯溪、休宁、泾太三个事务所。其中泾太事务所规模最大,发展最快。这个事务所的成员,大都是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新四军民运部派去的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泾太事务所在1940年这一年期间,共创办合作社、工厂17个,从业人员900余人(其中有5个合作社工人数目不详)产品有宣纸、烧碱、竹器、雨具、麻袋、袜子、鞋、肥皂、蜡烛、纱布等等,涉及到工业、手工业的诸多方面,既有军需,也有民用。其创办合作社的主要方式是由新四军出资,招募当地和外来技术工人,产品由新四军统购以作军需或经销。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民运与“工合”运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赢得了人民广泛支持和崇敬。就各类合作社情况来说,办得都比较成功,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宣纸联营生产合作社。
宣纸是祖国文化的瑰宝,皖南泾县则是宣纸生产之故乡。距新四军军部20华里的小岭,当时为宣纸生产的主要集中地,日寇侵华前,纸槽有90多个,年产量达650吨。“七七”事变后,上海、南京、芜湖、杭州等商埠相继失陷,宣纸销路完全被阻,小岭及县内其他纸槽全部停产,纸工被迫出走。新四军到达云岭后不久,民运部就派人到小岭开展工作,帮助纸乡人民恢复生产。泾太事务所成立后首先在小岭的双岭坑办起了宣纸联营生产合作社,资金由新四军军部提供,由新四军干部蒋传源和地方农抗会干部丁秀声等人筹办,收购原料,添置设备,招募工人,半个月时间便办起了一个有30多名工人,4个纸槽的合作社,当年便生产了10吨宣纸。很快小岭一地的双岭、周坑、柏岭坑、金坑、皮坦、方家山、西山等处都办起了宣纸生产点。据双岭坑陈毛香老人1979年回忆,双岭坑合作社社址就设在她家,她家门上挂的牌子为“皖南宣纸联营生产合作社”,牌子是杉木板所制。“皖南事变”后,她家将此牌藏于山上的柴堆里,以后又移至阁楼上,盖上伪装,直至“文革”时被毁。当时“工合”浙皖办事处工作人员、新四军民运部女干部侯蔚文,每次从军部来双岭组织生产宣纸时,都在她家落脚。
新四军在双岭等地组织“工合”生产宣纸的同时,还扶持小业主生产宣纸,据年过八旬的小岭梅村人曹小五回忆,当时他所生产的宣纸,全部卖给新四军,新四军和他订立购纸合同,给他贷款。由于采取了包购包销,促进了宣纸生产,到1940年秋,全县宣纸生产点发展到40多个,50多帘槽,不仅安置了失业的宣纸工人,也满足了新四军各方面用纸需要,当年新四军创办的《抗敌报》、《抗敌》杂志、《抗敌画报》、《战士报》、《共产党人》、《战斗译报》、日文传单,以及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著作,都用宣纸印刷过。另外,合作社生产的宣纸还被用来支持地方和友军,或用于“出口”,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多种物资。
新四军在皖南三年发展的“工合”运动,其历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表现在:
(一)“工合”运动在皖南蓬勃发展,粉碎了日、伪、顽对我抗日军民的经济封锁和破坏,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斗争。新四军进驻皖南前,皖南地区的民用工业品大多依靠从日占区“进口”,而皖南的土特产多数又要“出口”到敌占区销售,既要受日寇不等价交换的经济剥削,又在客观上支持了敌人“以战养战”的政策。新四军进驻皖南,“工合”运动兴起后,生产了许多与军队和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产品,如布疋、肥皂、蜡烛、鞋、袜、宣纸、雨具等,主要解决自给,商品性不浓。新四军自给自足的能力增强,一方面把蒋介石从经济上限制、破坏所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也粉碎了日寇的封锁和剥削,正如叶挺将军1939年10月10日给“工合”国际委员会的信中所说:“皖南工业合作中心对我们的帮助是重要的。这些工业使我们利用了土产原料免以落于敌人手中。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