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烙在心上——忆新四军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 |
2008-06-17 08:53:32 |
|
作者:方志明 |
浏览次数: |
|
|
|
|
翻开民国28年(1939年)11月20日《抗敌报》所载的新四军全军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特刊,再看当时留下的一组照片,当年的情景,像彩色电视剧一个个画面,浮现在脑海中。
这是在1939年金色的秋天。
当时,新四军四支司令部驻在皖东地区定远、滁县交界的安子集一带。一天晚上,支队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把我叫去,他将一封军部发来的电报递下。内容是:为了在抗战和建军中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决定于10月某日召开全军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请江北部队速派代表团参加。首长一口鄂豫边区的土音:“决定你带队去,么样?”一时间,我心里捉摸这“么样”二字?想来是暗示赴会途中敌情重重,冒受艰险。但想到是代表全支队几千名青年团去参加大会,是党的重托,更是青年人锻炼的好机会,便情不自禁地说:“困难再大也不怕,就怕带不了这个队”。首长笑起来:“怕带不了什么队,嗯?”我摸摸头:“各团青年干事都是红小鬼出身(按:指10年内战期间参军的)又都有战斗经验,可我是新党员,又缺少战斗锻炼。”政委不以为然地:“你是支队青年干事,他们是团青年干事。红小鬼是懂组织原则的,明天要组织科长向大家讲讲。你可要去开好会,把大会精神带回来。”
第二天,科长戴道奎召集代表们,提了要求和注意事项,并为我们送行。傍晚告别部队,连夜向皖南进发。我们靠的是两条腿,常常是夜行军。从皖东西越淮南铁路,绕道皖西大别山,又东穿安(庆)合(肥),南跨长江,擦过许多敌伪顽据点,走了一个星期,临开会前夕才到达了泾县的云岭——新四军军部所在地。
云岭一带山村,像迎接盛大节日,充满喜庆色彩。墙壁上、树杆上都贴满了各色标语;山坡上、石阶上,到处可见欢乐的人群。来自大江南北的代表,见面不是唱就是闹,更围绕“打鬼子”主题谈个不停。一派革命大家庭欢乐而亲切的气氛。
会前,所有代表团组成三个分队。我们四支队和三支队、军独立一团、江北指挥部等为第二分队。分队组成后,在住地办起墙报,向大会表示决心和祝贺。大伙写的写,画的画,贴的贴。忽然,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东南局青年部长陈丕显、军组织部长李子芳、青年科长陈惠等首长来了,代表们喜出望外。袁主任和我们一一握手问好。陈丕显同志见我们办墙报,赞赏说:“对,青年工作就要活跃,要朝气蓬勃。”李子芳部长弯腰捏捏垫在地上的稻草,说:“嗯,算是对你们特别照顾了,比后方机关垫的厚。”他看着我,关切地问:“昨晚睡得——”我忙答道:“不冷,很舒服。感谢首长关怀。”首长们临出门时,陈惠同志转身拦住我们,说:“别送了,好好休息。大会明天准时开幕。”
次日7时许,我们排成两路纵队,唱着军歌雄纠纠地向会场走去。队伍像条欢乐的河流,流到哪里,哪里一片欢腾。村头路旁,围观的群众和战士热情地鼓着掌,天真的孩童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学着我们的模样,昂首挺胸甩动着两只小胳膊,跟在队伍前面开心地叫着。歌声飞扬,飘荡,连群山似乎也与我们一起欢唱。
“……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会场设在一座中型祠堂里。当我们来到时,聚集在门口的战士们爆发出一片掌声,“向代表们学习”的口号此起此伏。穿过欢迎地人群,跨进会场,迎面两根大圆柱上醒目的大标语:“发扬青年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抗日统一战线而奋斗”。当中屋梁上,高挂教导总队全体青年赠给大会的两面锦旗,上面写着:“青年是革命军队的骨干,是民族革命的先锋”、“我们的位置是在人前面,在最前线”。字体刚劲有力,叫人看了振奋。四周墙上,在“敬献给大会”的标题下,一封封寄自前线和后方的贺信和决心书,不时被微风轻轻掀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