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历史上,有一位在蒋介石实施第三次“围剿”时毅然宣布起义投奔红军并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他就是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褒扬的董振堂将军。正是这样一位常胜将军率领红五军团为长征保驾护航,才使得蒋介石的几十万追兵不敢靠近中央红军;正是有董振堂将军的坚固后卫,才使中央红军顺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可以说,如果没有董振堂作长征的坚固后卫,中央红军不可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近日,我们访问了李伦施、熊炳坤、孙德昌、赵德仁等红军老战士,了解到董振堂的详细情况,现整理出来。
宁都起义 投奔红军
董振堂,1895年出生在河北省新安县农村,1916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1923年毕业后在冯玉祥的部队里工作。他才能出众,很受冯玉祥器重,由排长开始级级上升,后任师长、警备司令等职。1929年到 1930年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混战,冯玉祥部失败,蒋介石指使孙连仲趁机将包括董振堂的队伍在内的部队调往山东济宁地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董振堂改任二十五师七十三旅旅长。
1931年春,蒋介石下令调二十六路军南下江西进攻红军,当南下的第一列火车开到兖州、济宁之间一个叫孙氏店的小站时,董振堂一个团的人全部下来,破坏铁路,拒绝前行。蒋介石闻讯后,先派原国民军旧将领刘郁芬等前往“诱导”,继之以不发军饷相威胁,部队滞留了数日后,只得继续南下。
二十六路军到江西后,奉命参加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二、三次“围剿”。在“围剿”中,董振堂编了一些假情报,并以此为由不肯进“剿”;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围剿”失败以后,又命令二十六路军困守孤城宁都。在宁都,许多官兵因水土不服,染上了疾病,加上医疗条件极差,几个月内就死亡几千人。为此,广大官兵普遍厌战。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处在内战前线的二十六路军的广大官兵,纷纷要求回到北方去打日军,并联名写信给总指挥孙连仲。孙连仲也想借此摆脱困境,遂一面用电报请示蒋介石,一面下令全军北上。但蒋介石却不让二十六路军离开“剿共”前线。因此,当部队刚向北开拔60多里到达湖岭时,便受到重兵阻拦,只得重返宁都。此后;孙连仲丢下部队,到上海治牙病去了。内战外患,使二十六路军爱国官兵义愤填膺,仇蒋反日情绪普遍高涨。
董振堂在大革命时期曾接触过刘伯坚、邓小平等许多共产党人。他一直怀念这些人,但打听不到他们的下落。恰在此时,处于绝密状态的二十六路军中的地下党组织,及时发展了参谋长赵博生加入共产党。赵博生与董振堂是长期共事的河北同乡,就把共产党的主张传给了董振堂和自己要好的军官季振同,3人不谋而合,决定率部起义。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二十六路军举行起义的各种条件日臻成熟。这时,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严重事件:党组织在南昌的一个地下交通站遭到敌人破坏,中央军委派在二十六路军中工作的王超回上海时,不幸在南昌被捕,二十六路军地下党的两个重要材料被敌人搜去了。蒋介石立即下令,要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严缉刘振亚、袁汉澄(袁血卒)、王铭五3名共产党员,星夜送南昌行营惩处。接着,又派人乘专机送来蒋介石的“手令”,要彻底打尽二十六路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因总指挥孙连仲在上海治牙病未归,“急电”和“手令”都落到当时主持全军工作的赵博生手里。二十六路军中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尽快举行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