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的中流砥柱
国共合作抗日后,长征中一路血战到陕北的福建籍红军将士(长征中有3万多人,到陕北后仅剩2000余众),不及休养,又投身八路军参加抗战。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长征中先后担任红二师政委和红一师师长的刘亚楼,率部东渡黄河参加“东进抗日讨阎(锡山)”战斗后,就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为培养中国人民的抗日军事、政治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后受派远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了自己的热血和才智。
八路军成立后,闽籍将士多数编入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其次是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一二○师(师长贺龙),有的被派往新四军,部分干部则留在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前总等处工作。在闽籍八路军将士中,杨成武无疑是杰出的代表。在平型关战斗中,他率独立团负责艰苦的敌后打援,歼灭日军300多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9年11月,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杨成武,指挥所部在黄土岭围歼战中再次奏捷,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命丧太行山上,此战震惊中外。
历史亦当记住:1938年春,福建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前线的将士有5000来人,占当时新四军总数的一半。新四军二、三两个支队,基本上由福建人民子弟兵组成。在转战大江南北中,新四军中的闽籍将士打出了赫赫威风,张鼎丞、邓子恢、叶飞等成为战功累累、军政双全的名将。
八年抗战,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阵营里的福建籍爱国将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为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时,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光八路军新四军牺牲的闽籍团级以上干部就有数十名,他们中有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副校长兼政府工作部部长陈明、新四军二支队政
治部主任罗化成、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政委廖海涛等,他们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篇。
留在福建坚持斗争的共产党组织,在新四军北上苏皖抗日前线后,力量更显单薄,国民党当局又把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反共活动“在福建比任何地方来得凶来得早”,福建省委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已属不易,在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以民族利益为重,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主动肩负起领导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任。刘少奇称赞以曾镜冰为首的福建省委在抗战期间有“三大创造”。
1938年5月厦门沦陷,福建地方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大力组织游击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日军入侵福州后的两个月时间内,福建省委在闽海组建了7支抗日武装队伍,总人数达1600多人,枪支近600支,神出鬼没,给日军以沉痛打击。连江下洋抗日游击队(全称“闽海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中队”),在组建后的短时间内就连战皆捷,还击毙了驻连江最高日酋原田大佐,威震四方。
1941年8月初,长乐县游击队在琅尾巷设伏,袭击载有100多名日军的两艘汽艇,击毙日军马(尾)营(前)地区守备司令官中岛中佐以下官兵42人,长乐百姓专门编歌以志:“小冬江畔盛开莲,日寇妄想打江田,江田出有游击队,打死中岛半浮沉。”琅尾巷大捷,以无人伤亡创下了福建沿海抗日游击战中战绩最佳的纪录,受到中共华中局的嘉奖,许多爱国华侨从海外致电祝贺,国民党报纸也大肆宣扬。
战争毁灭文化,同时,也创造文化。随着抗日战争的日益发展,以永安为代表的福建抗战文化活动亦应运而起、蓬勃开展。福建地方党组织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于1938年夏内迁永安后,正是抗日战争临近相持阶段,对于抗战的前景,不少民众和阶层产生了悲观情绪。隐蔽战斗在永安的共产党员和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在中共南方局及福建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进步力量,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进步文化活动。其活动时间之长,出版物之多,作者阵容之大,作品战斗力之强,较之当时的国统区,可以说仅次于重庆和桂林。永安,无愧为抗战文化在东南半壁的一个重要据点,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锻造了广大军民摧不毁的抗战意志,为夺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