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上元近影。本报记者 程 晨摄
在7月7日“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仪式的现场,两位抗战老战士的庄严形象让人肃然起敬。继10日刊登对新四军老战士焦润坤的人物报道之后,本版今日推出对另一位抗战老战士林上元老人的专访。
提起7月7日的活动,林上元老人感到格外光荣,他说,“这说明国家不会忘记有过贡献的人,老兵不会被忘记。”
今年90岁高龄的老人十分谦虚,他说,“抗战时我年纪还轻,贡献太少,没什么值得写的。我只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
采访中,不时有看到报道的亲友打电话来问候,林上元在电话里反复强调说,“为抗战牺牲的人很多,他们更应该得到这个荣誉。”
“要不是日军侵略,怎么会有那么多家破人亡?”
1924年出生于武汉的林上元,外公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难先,父亲林薰南则是国民党中将。尽管家境优越,但日军的侵华行径让林上元在少年时代饱经颠沛流离。
“那时候我10多岁。有一天,我带着两个弟弟在东湖上划船,就看见20多架日本轰炸机从我们头顶飞过去,轰炸武汉。”次日,林上元就离开武汉,去往长沙,到担任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身边求学。
在长沙念了半年初中,林上元又随父亲去了贵阳,就读于从南京搬迁到贵阳的中央大学实验中学;此后,他又赴重庆,就读于教育部第三中央中学……
多次迁徙,学业断断续续,林上元见证了日军暴行——
湖北黄冈沦陷后,在林上元的家乡林家大湾村,日军血洗村庄;
“高中的时候,在贵阳近郊的山上,看见日机轰炸贵阳城,轰炸结束后我进城一看,房屋片片倒塌,百姓死伤很多,满目疮痍”;
在重庆,日军的轰炸制造了大隧道惨案,造成近万民众死亡。
“要不是日军侵略,怎么会有那么多家破人亡?”时隔半个多世纪,回忆起战火纷飞的年代,林上元老人不禁感慨。
“保卫国家,男子汉该有所贡献”
早在童年时期,林上元就对黄埔军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他在南京生活,学校后面的黄埔路上常有列队出行的黄埔军校学生经过。军校学生统一着制服,“看上去很威武、很神气”。
中学毕业后,林上元决定报考黄埔军校。“保卫自己的国家,反对日本的侵略,男子汉应该有所贡献。”
当时17岁的林上元认为,自己家庭条件、身体素质与教育背景都好,很适合报考黄埔军校。而身为军人的父亲,深知从军的艰苦与危险,不愿意让儿子受苦,希望林上元升入大学学习经济。
固执的林上元没有听从父亲的意见,他孤身一人来到成都,考上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八期二总队的学生。1941年10月,林上元在黄埔军校开始了军旅生涯。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学校门口那副对联:“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抗战胜利,“头一次喝那么多酒,睡了两天两夜”
在黄埔军校,林上元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以炮兵队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当时前方战场伤亡严重,希望后方能有人补充上去,而按照规定,每个队的前几名要留校任教。1943年10月,想去部队的林上元通过父亲的关系,来到广东曲江,成为第七战区12集团军教导团步炮连的一名排长。
大约一年后,林上元被选中去贵州遵义的陆军大学西南参谋班特训班第六期学习。后来,日军进攻曲江,林上元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曲江保卫战,他的很多战友在战斗中阵亡,其中就有他的两个好兄弟苏士英和孙越。
林上元回忆说,苏士英是广西人,瘦瘦的,“和我一起毕业,毕业成绩是总队第五名,为人也很好,是步兵连的排长”。与林上元同一个连队的孙越,比林上元大两三岁,来部队前以第四名的成绩从黄埔军校广东分校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