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培养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学校。第一期招生60余人,除山东籍姜信以外,其余均为附近农村青年。第二期学生共80余人,按学生籍贯的不同,分为南方班和北方班。南方班主要是1918年10月由蔡和森带队前来的湖南学生,北方班以直隶籍学生为多。
在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建立的同时,李石曾与蔡元培到保定育德中学参观并讲演,宣传留法勤工俭学。他们对育德中学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质量颇为赞赏。学校的教职员中多为同盟会员,更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于是,李石曾提议在育德中学附设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简称留法班)。当时育德中学的校长王国光是李石曾的同乡,又是挚友,随即把育德中学的法文班改为“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把学校的手工工厂改建成留法班的实习工厂。
1917年8月10日,北京教育部批准了李石曾在保定城乡成立留法预备学校的呈请,育德中学立即印发了招生简章和说明书,面向全国招生。
第一期学生于1918年6月毕业,当时因为赴法事宜尚未办妥,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航路不通,所以未能及时赴法。
第二期于1918年9月招生。本班学生以湖南学生最多,李维汉、李富春、贺果、张昆弟、张增益等都在第二班学习,故有“湖南班”之称。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曾于1918年10月6日从北京专程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班学习的湖南学生和刚从湖南来到保定,即刻又要转赴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习的30余名湖南学生。晚上,李维汉、贺果等去看望住在唐家胡同第一客栈的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第二天,毛、蔡、肖等与湖南学生同游古莲池并摄影留念。10月8日,毛泽东、肖子升返京。10月10日,蔡和森带领30余名湖南学生赴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习。1919年5月,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的法文教员齐连登离校赴法,学校缺少法文教员,因此,这批学生又集体转到保定育德中学留法班。这样,第二班的湖南学生多达72人(全班总计86人)。
刘少奇在第三班学习,毕业后未曾赴法,转至上海外语补习学校学习,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解放后,在一次维修中南海的劳动中,刘少奇熟练地拿起刨子干起木匠活来,在场的人们问他什么时候学会的木工,他说是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班实习工厂学会的。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者们希望把西方文明,主要是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输入中国。他们试图让中国青年通过勤工俭学来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以便将来归国后用“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起来。因而,这个运动一开始就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解放的潮流。
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法国的传播以及国内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旅欧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方向盘逐步从运动的发起者那里转到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手中。这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们所没有料到的。
1919年至1920年间,由于李石曾等人的努力,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比较安定。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波澜骤起,在这一年里,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们艰辛备尝,被迫进行了三次大的斗争,这就是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二八运动”;揭露卖国交易的“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的斗争”、“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在先进分子组织活动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很快诞生了。从此,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远渡重洋勤工俭学的,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就是光辉的典范。
蔡和森在赴法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就“猛看猛译”了百余种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