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日军政大学旧址 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却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敌后总校就设在这里。 多年来,党和政府对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进行了妥善保管和维修,1986年6月(抗大建校50周年),投资32万元,修建了抗大纪念碑。纪念碑肃穆地矗立在前南峪村口,碑上刻有胡耀邦、徐向前、何长工的亲笔题词。抗大陈列馆设在纪念碑对面的南山坡上,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在纪念碑前设有面积3000平方米的广场,供参观者瞻仰和举行集体活动。这里保留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彭德怀、吕正操和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旧居以及电台、图书馆、总机房等旧址。1995年,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里,曾锻造出一批批民族精英,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播向长城内外,撒遍大江南北。今天,我们走进这静寂的小山村,追寻英烈的足迹,依然可以感受到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1937年初,“红大”随党中央机关迁到延安,更名为抗大,毛泽东任学校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抗大建校之初,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为了贯彻教育与战争相结合的原则,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7月10日,抗大总校以“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在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率领下,告别延安,向敌后根据地挺进。五千抗大师生渡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经陕西、山西、河北3省的25个县,行程1250千米,辗转一年多,摆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40年11月到达邢台县浆水镇,对外公开称为“青年抗日联合纵队”。
浆水位于太行山腹地,东临冀南平原,西与山西毗邻,古称夷仪,周朝时曾为邢国都邑,素有“依山凭险,形胜之国”之称。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山势险要,能攻能守,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这里靠近十八集团军总部和北方局驻地,又是一二九师开辟最早的太行根据地之一,群众基础好,环境比较安定。
抗大到浆水后,校部驻前南峪,政治部驻浆水,供给处驻河东村,卫生处驻安庄,医院驻桃村坪。学员队分散在附近几十个村庄驻防。学校由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主持日常工作。 为了适应敌后办学的新形势,便于在游击环境中进行教学,总校将原有机构进行调整,增设团、营军政主任教员,连队驻队教员,从组织上保证营、连能在流动中进行独立教学。1940年12月,抗大第六期毕业,朱德总司令特为毕业学员题词:“努力工作,造成铁的干部,准备反攻。”
1941年1月28日,抗大总校第七期开学。中央军委特别指示,要求总校“坚持在华北训练部队干部,着重训练上级干部,训练参谋人员,培养教员,有计划地编写教材,整理总结教育经验,加强对于分校的领导”。遵照军委的指示,这一期专门开办了参谋训练班和教员训练队,而且,特别强调了学校的正规化建设。过去教育计划由训练部门自行制定,这一期则先由训练部门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拟写草案,然后由校首长召集有关部门的领导认真讨论、修改,最后经校首长审查修订,正式颁布,在全校贯彻执行。这一期凡是教育计划规定的课程,都由校首长分工主持,召集各科目的教员集体讨论,指定有造诣的教员执笔写出初稿,经教材编审组审查通过,最后由校首长审阅批准。这一期共编印出版教材41种,发行18000多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和部队教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套教材被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誉为“敌后教育的灿烂之花”。
1941年6月1日,抗大迎来了5周年纪念日,为了全面总结“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办学经验,为了宣传抗大创办5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和对抗日战争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也为了扩大抗大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抗大总校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前南峪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
朱德、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等首长以及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为大会题词。邓小平、刘伯承、杨秀峰等首长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纪念文章。《新华日报》(华北版)特为校庆发表了社论并开辟专版,《解放日报》也刊发了对校庆盛况的报道。罗瑞卿还代表十八集团军总部专程赶来参加了庆祝大会。
配合校庆活动,还举办了为期8天的展览会,陈列出各种模型、实物和图表4500多件,系统地介绍了抗大五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全面地反映了抗大教职学员的学习、战斗生活,完整地总结了抗大的办学经验。
纪念活动历时7天,在此期间,誉满华北的抗大文艺工作团举办了多次专场演出,演出了“东征记”、“青天白日”、“大学教授”等剧目,方圆几十里的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每场观众达万人以上,使抗大事迹得到了广泛传播。
校庆是抗大挺进敌后办学成就的总汇报、总演习,是抗大5年来优良校风和革命精神的演示。这次活动,扩大了抗大的政治影响,充分证明了抗大不仅仅能在敌后这种残酷的环境里生存,而且能够茁壮成长、发展壮大。 1942年5月1日,总校在浆水镇举行第八期开学和附设陆军中学成立典礼。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莅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这一期学员大部分是十八集团军直属队、一二九师、晋冀豫军区等机关、部队的干部和少数新吸收的抗日根据地青年及地方党政机关干部。附设的陆军中学主要招收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轻干部和优秀战士学习文化知识、军事和政治理论,培养军队建设特种兵部队骨干。8月21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滕代远为十八集团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张际春任抗大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长工任代副校长(后任副校长)。
抗大第八期,在制定教育计划时,遵照军委指示,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规定上干科和基本科的教育时间为两年,陆军中学为三年。第一年按文化程度编队,主要进行文化教育,第二年才按职务、工作性质编队。对于知识青年队,首先组织他们到农村和连队深入实际搞社会调查,穿插进行政治时事教育,第二年进行军事和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地方武装干部队只轮训3个月,主要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政策及民兵中的军事、政治工作。 抗大挺进华北敌后办学,培训了成千上万优秀的军政干部,使他们成为抗日人民军队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骨干力量。他们活跃在敌后各个战场,带领部队、民兵和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打伏击、毁碉堡、破公路、扒铁路、炸桥梁、拔据点,打得日、伪军人仰马翻,魂飞胆丧。因此,日寇把抗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下狠心要“消灭抗大”。当时侵华日酋冈村宁次曾声称:“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边区的一半”,“宁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1942年5月,驻华北日军以25万人的兵力,采取“铁壁合围,捕捉奇袭”战术,对十八集团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太行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其中抗大总校也是他们“围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