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驿街原保定育德中学旧址,是一所历史专题类博物馆。
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时期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大门(即原保定育德中学大门)坐西朝东,门楣上挂着一方棕地金字匾额,上面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亲笔题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踏上石阶,穿过门楼,步入青砖墁地的四合院。院子中间那座面阔3间的过厅,把一个四合院隔成前后两个部分,过厅的两边与前后院相通。这所小建筑群,规模虽说不大,但严整对称。南北瓦房原是育德中学的教务处所,现已辟为纪念馆的展厅。后院西房的门楣上有一方白色大理石匾额,上面有“幼云堂”三个金色阴刻楷书大字,这是育德中学的创建人陈幼云先生的祠堂。堂内正面墙上有陈幼云先生的瓷质遗像,遗像下面白色大理石的功德碑上,刻着陈幼云先生的生平事迹。“幼云堂”的西面原是育德中学的校长办公室,现为纪念馆的办公处所。院内松柏苍翠,花木繁茂,碑石矗立,幽静清雅。1995年,纪念馆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进行展厅、展室和幼云堂、校长室及所有房屋的修缮以及院落地面整修、更新陈列展览。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文物史料陈列”是该馆的基本陈列,以图片为主,附以实物与图画等。陈列内容共分六个部分:
一、运动的由来
二、运动的兴起
三、运动的热潮
四、工学实践及斗争
五、运动的新篇章
六、运动的功绩
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批赴法勤工俭学是从1919年3月开始的,但他们在国内的筹划则始于1917年。如果再将这一运动兴起之前对它曾产生过直接影响的旅法华人教育活动计算在内,那就要追溯到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甚至更早。留法勤工俭学所以形成全国性热潮,与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力行者李石曾先生是分不开的。
李石曾,名煜瀛,号石曾,祖籍河北省高阳县,1881年5月29日(清光绪七年五月初二)生于北京,1973年病逝于台湾,享年93岁。
1902年8月,李石曾与张静江、夏循均以随员的名义随同清驻法钦差大臣孙宝琦赴法。李石曾到法国后,起初想学军事,以实现革命的愿望,但因身体条件差,便改入蒙达尼农业实用学校学习,特别注重大豆的研究。由于对大豆研究的成功,李石曾于1909年在巴黎西郊创办了一个“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并在工厂内开设了夜校。工人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中文、法文和一般的科学知识。他亲自为学校编写教材并到课堂为工人讲课。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以低廉的费用和苦学的精神赴法留学,以达普及教育、改良社会、振兴实业之目的,李石曾与吴稚晖、蔡元培、汪精卫、张继等人于1912年在北京发起组织了“留法俭学会”,口号是“尚俭乐学”。
1912年至1913年间,俭学会共送走留法俭学生100多人,超过了以往官费生的总数。但这些人多数还是中等以上家庭的子弟,虽力求勤俭,所需费用还是相当昂贵,多数贫寒子弟,仍无力出洋求学。这种俭学方法还远不能达到李石曾的愿望。
豆腐工厂工人的业余求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大超出了李石曾的始愿。豆腐工厂的工人李广安、张秀波、齐云卿等根据几年业余求学实践,正式提出了“勤于做工、俭以求学”的主张。李石曾对这一主张倍加赞赏。在这一主张的启示下,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于1915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其宗旨为“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这便是“勤工俭学”的由来。
1917年夏,留学勤工俭学会在直隶省蠡县布里村(今属高阳县)设立了一所初级留法预备学校。这是留法勤工俭学会在国内设立的第一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