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鬼子的岗楼、哨卡,悄然奔向四公村。
这天晚上,白求恩为那些需要手术的伤员进行了手术。一直忙到后半夜,医疗队的同志们才被各自的房东领回去休息。
当夜,为了预防万一,人不脱衣,马不卸鞍。
果不然,天还不亮,一二师部队侦察员送来紧急情报:河间城里的400多名日军向城东北来了。护送白求恩医疗队的一个排和四公村民兵立刻进入阵地,伤员们转移或躲进夹壁墙里、地道里。白求恩和医疗队把医疗器械装上马背,迅速转移。
事后,当白求恩知道四公村的伤员无一意外时,感慨万千地说:“人民群众是大海啊,八路军真像海里的游鱼!我深深地爱上了他们。”
白求恩大夫除了坚持战地手术外,还利用战斗空隙给医护人员授课传技,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一些医药、医疗发明创造。
白求恩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一二○师冀中军区的战地救护经验,写成了一本《初步疗伤》的小册子,对伤口的消毒、包扎、预防感染提出具体要求。这个小册子很适合于当时冀中抗日环境,曾在根据地大量印发、广为流传。
白求恩总结了“十三步消毒法”,把换下来的绷带洗净,煮、蒸消毒以后再用,解决了医疗物资缺乏的困难。
白求恩还用黄碘、硝酸铋等研制成功了疗效较长的“毕普”药膏,用来涂在伤口上,一可以消毒,防止伤口感染和恶化,二可以润滑伤面,换药时不至于疼得伤员吸冷气——这也是他受不了的。
白求恩从冀中群众的粪驮子上受到启发,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拱桥式药驮子”。打开,可以当手术台,收起,往马背上一放就可以走,药驮子里面可以携带一个手术室、一个包扎室和一个药房的全部必需品,足够施行100次手术、500次包扎之用。尽管这样的发明创造算不上“伟大”,但是,它适用于平原作战打了就走的特点。
白求恩不仅致力于部队的医疗工作,也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并同河间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著名的“齐会歼灭战”打响之前,白求恩来到离齐会3千米的屯庄,住在共产党员刘廷赞家中。他在屯庄住了20多天,亲手治愈了20多位群众患者。只要听说老乡有病,他就让刘廷赞领着去登门看病。
一天,白求恩正在屯庄街上散步,看见一位叫刘典的妇女抱着孩子走得很急,引起白求恩的注意。当他得知那孩子患对口疮久治不愈时,立刻上前拽着刘典往医疗室跑去。由于语言不通,刘典听不懂,又不知何故,边跑边嚷。直到白求恩在手术室里给她的孩子动了手术、上了药,她才松了一口气。但,刘典心里有几分欣慰,又有几分忧虑,只见她眼含着热泪难过地说:“孩子的病有治了,可我哪有钱买药啊!”看到这种情景,童翻译赶忙解释说:“白大夫给群众治病不要钱。”村民寇凤翔的母亲得了爆发火眼(病),13岁的刘西营在洼里拾柴禾时不慎被三齿耙锛伤了脚面,张存的胃病等,都是由白求恩亲手治愈的。老乡们无不称赞说:“八路军真好,白大夫真好!”
1939年4月,贺龙指挥八路军一二师同侵华日军吉田大队进行了3天3夜的激烈战斗,史称“齐会歼灭战”。
这个吉田大队是侵华日军王牌二十七师团第三联队的代称,在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中血债累累,侵华日军头子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给吉田大队的每个官兵授了一枚“勋章”,吉田大队从上到下趾高气扬。贺龙率领的八路军一二师挺进冀中后,连连重创日伪军,几个战斗下来就歼敌1000多名,共缴获180辆军车等用品,冀中军民士气大振。侵华日军头子冈村宁次一纸电文把他的王牌二十七师团第三联队从南京拉到冀中前线,想与贺龙将军决一死战。
4月23日凌晨,吉田带着第二十七师团第三联队第二大队的800多人,包围了驻扎在齐会村的一二师三营。贺龙师长按照原计划调集了7个团的优势兵力,又把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