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二军成立后,一师、三师在二军军部指挥下挺进南满,协同一军在新的游击区进行作战。二师部队游击活动区域与二军军部相隔太远,加之吉东游击区和敦额游击区被敌人重兵阻隔,造成联络困难、指挥不畅。为此,王德泰军长和魏拯民政委要求二师在吉东游击区和五军协同作战,由五军军长周保中和二军参谋长刘汉兴负责指挥。
1936年8月,上级党组织决定选派刘汉兴等一批青年军官赴苏联学习深造。得到消息,许多青年军官欢呼雀跃,到苏联学习深造机会难得,怎么能不高兴呢。可是,刘汉兴不同意去苏联,理由很简单,他舍不得离开东北抗日战场。
1910年,刘汉兴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10岁随全家搬迁到黑龙江省东宁县。1926年中学毕业后,刘汉兴参加东北边防军第二十一旅六五九团,当了一名学生军。他训练吃苦耐劳,喜欢研究军事,被选送的吉林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28年,刘汉兴毕业后先是担任排长,后提升为连长,一直率队驻守在牡丹江火车站看护火车站和附近的铁路沿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进攻牡丹江,时任东北边防军第二十一旅旅长、绥宁镇守使的赵芷香卖国求荣,献城投降。
刘汉兴对赵芷香的卖国行径非常愤恨,不愿做汉奸,毅然率部参加了吉林自卫军,被任命为第二旅第三团第二营营长,后升任第三团团长。吉林自卫军失败后,他率部加入了王德林领导的民众抗日救国军,因此与救国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周保中相识。
周保中通过接触,发现刘汉兴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较高军事素养的年轻军官,性格沉稳、指挥干练,是党所急需的优秀人才。为了争取刘汉兴走上革命道路,周保中、陈翰章多次找他私下交谈,给他讲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和抗日主张,启发刘汉兴的阶级觉悟,坚定他的革命信心。在党的教育下,刘汉兴深刻认识到只有跟党走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才能救中国。他向周保中表示,坚决听党的话,拥护党的抗日主张。他说:“我要跟着共产党干到底,直到把日本鬼子赶进东洋大海!”
1933年1月,李杜、邢占清、王德林、孔宪荣等自卫军、救国军将领相继退入苏联,东北自卫军、民众抗日救国军相继失败。1933年1月下旬,根据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中共宁安县委提出了“扩大游击军,收编零散抗日武装”的指示。周保中、胡泽民等把救国军残部另组了一支游击军,由李延禄任游击军司令。1933年3月,刘汉兴被调往李延禄领导的游击军担任副参谋长。
1934年2月,周保中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在宁安组建,刘汉兴率部参加同盟军。同年5月,经周保中、王润成介绍,刘汉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汉兴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找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找到了党,他对东北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随时准备为保卫东北的雪原林海牺牲生命,他要留在东北继续和日寇殊死较量。
周保中找他促膝谈心,让他高度重视赴苏联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为了党的事业去努力学习。经过反复思考,刘汉兴表示服从党的决定。他来不及和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告别,在镜泊湖区抗日密营含泪辞别周保中、陈翰章后即秘密出发,翻山越岭到达苏联。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的这批抗联干部中,刘汉兴是唯一的军职。
他被分配到莫斯科东方殖民地研究院学习,经过刻苦努力,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准毕业。刘汉兴在苏联学习期间改名陈龙,回国后被分配到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工作。 1939年,党中央任命他为中央社会部治安科长,侦查敌特分子,肩负着反间防特、保卫中央领导安全的重任。
1945年,陈龙担任了中央社会部第三室主任,主要负责锄奸反特的工作。同年8月,国共重庆谈判,他与龙飞虎二人负责毛泽东主席人身安全,扈从毛泽东主席飞赴重庆。在毛主席与国民党总裁蒋介石谈判其间,陈龙连续43个昼夜衣不解带,寸步不离毛主席左右,圆满完成了保卫任务。“二龙护驾”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佳话。在回延安之前,周恩来曾建议陈龙担任南方局社会部部长一职,但是被陈龙婉言辞谢了,他一心想要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东北大地。毛泽东知道后十分赏识陈龙的想法,一改从不送礼品的习惯,破例将他在重庆时郭沫若送的欧米茄手表转赠给了陈龙。
1945年11月9日,根据党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策略,陈龙率200余名社会部干部告别战斗七年的延安,踏上了奔赴东北的征程。1946年3月,回到日夜思念的东北大地。先后担任中共北满分局社会部长兼北满军区保卫部长,松江省委常委兼社会部长,哈尔滨市委常委社会部长兼公安局长,东北局社会部副部长,东北局公安部副部长等职。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陈龙多方打听老战友的下落,才知道王德泰、魏拯民、李学忠、史忠恒等壮烈殉国。1948年10月,哈尔滨烈士陵园落成。陈龙带着祭品,摆在历史陵园的一棵苍松下,洒酒三杯祭奠东满、吉东游击区牺牲的战友们,潸然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