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方针是什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总方针。主席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战争学中,战略是纲,纲举目张。
1951年5月26日,主席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假如每次每军能歼敌两个整营,共有十六个整营,那对敌人打击就更大了。如果这样做办不到,则还是要求每次每军只歼敌一个整营为适宜。这就是说,打美、英军和打伪军不同,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的大包围,打美、英军则在几个月内还不要实行这种大包围,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即每军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为对象而全部地包围歼灭之。”(《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对美英军目前只宜打小歼灭战》)读完之后,有读者可能会认为这封电报是战术性电报。但是实际上,这是不折不扣的战略电报。因为这封电报规定了之后中共军队在朝鲜战争的总战略方针——零敲牛皮糖,专打小歼灭战,逐步消磨敌人。
所以,在主席这封电报的原稿中,主席特意写道,这是“打美帝的战略”。
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是什么?
这一战略方针只有大军事理论家毛泽东在最早做了完整表述——战略上的内线持久防御消耗战,战役战术上的外线速决进攻歼灭战;以歼灭战为内容,以运动战为形式。主席在瓦窑堡会议的军事报告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两大铁证。
这一战略方针,主席在瓦窑堡会议首次提出。主席说:“一、关于战略方针。要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一九三六年应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扩大红军......在一切省份发展游击战争......二、关于作战指挥上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还是运动战,反对不让寸土的办法,大踏步前进后退;集中兵力于一个方面,一个拳头打人,反对分兵主义;战略的内线作战和战役的外线作战,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战斗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改善红军的技术条件;实行统一指挥下的分割指挥,军委在军事范围内有完全的权力。”(《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35年,四十二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主席后来在他的第一部光辉军事著作,对于这一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说的更为清晰。主席指出:“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反对固定的作战线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人民赞助、良好阵地、好打之敌、出其不意等条件,都是达到歼灭目的所不可缺少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主席还特别指出:“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可以说,毛泽东是完整、全面提出抗日战争唯一正确战略方针的第一人。
战略上的持久战、战役上的速决战,形式是运动战,内容是歼灭战——这四点,一点都不能少;少了一点,就不是正确的抗日战争战略方针;少了一点,就会导致战争失败。没有战役上的速决战,就没有战略上的持久战;没有以运动战为形式的歼灭战,就没有战役上的速决战和战略上的持久战。只有四点全部讲了,才是抗日战争的唯一正确战略方针。最早全部提出这四点的,唯有1935年和1936年的毛泽东。
1922年,蒋百里没提“持久战”和“持久作战”概念,但是提出过要注意持久。不过这时候,他连战役速决都没提出。1937年,蒋百里提出了战略持久和战役速决,但是也没提出以运动战为主要形式。可见,主席在瓦窑堡会议的军事报告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的战略方针,比蒋百里在《国防论》提出的战略持久和战役速决要早得多,而且比蒋百里说的更精准、更全面。
蒋百里没有具体的军事指挥经验,而毛泽东在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之前,已经指挥了井冈山之战、赣南闽西之战、三次反“围剿”之战、漳州之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为代表的大量以弱胜强经典战役,成为了震撼中华大地、震惊共产国际的指挥经验惊人丰富的职业军事家。这也是唯一提出完整正确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军事理论家只能是毛泽东而不是蒋百里的重要原因。李际均将军说:“军事史上几乎成为定论的是:著名的军事统帅大都没有系统的军事理论著述,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又大都没当过统帅。只有毛泽东是个例外,他是兼而备之。”“这个实践的特点是古往今来许多军事家所不具备的。任何一个在军事思想史上有影响的军事人物,不论就其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性和进步性,还是就其战争实践范围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来说,都难以同毛泽东相比。”(李际均:《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战略家?》)绝无仅有的以弱胜强军事实践,才能产生无比深邃的毛泽东军事科学!
没有运动战,根本无法实现战役上的速决战,更无法实现战略上的持久战。这是主席在1935年12月和1936年早就讲过的道理,也是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足以证明的。“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仅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日军即占领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夺取了中国人口稠密地区的大片领土。”(《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读本:1921-2016》:《血肉长城》)。国民党军队损失数量远远大于敌人,还没有实现持久消耗敌人的目标——这彻底体现了阵地战根本无法实现持久防御。阵地战不仅会导致大量领土丢失、而且会导致大量兵力伤亡。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的迅速战败,标志着没有运动战的持久战是根本行不通的,证明了主席战略方针的完全正确和蒋百里《国防论》战略方针的完全错误。
不可否认,对于国民党军队的迅速失败,蒋百里也有一定反思。但是,他的反思不是长期的、深刻的,而是反复的、昙花一现的。
1937年11月,蒋百里不切实际的认为南京可以长期固守。“记者继询以南京可守至何时,蒋氏报以微笑,并答曰:‘至少可再守六个月,惟校德国友人意见则以为可守至两年之久。总之,中国不求速战速决,此在日本前已调动陆军十七师团前往中国。此外驻‘满洲国’者计有六师团现犹续派大军侵人中国,接济日感困难。’”(《蒋百里全集》:《对<武汉日报>记者谈话》)结果,南京迅速陷落,这对蒋百里有所触动。所以,1938年1月26日,蒋百里写了《速决与持久》,修正了他的错误观点,开始重视运动战,思路开始和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的正确战略有一定相似性。
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蒋百里又变为了固守论的坚持者,甚至对战局的估计比蒋介石还要错误。日军进攻武汉的时候,1938年10月24日,蒋百里认为:“谈到武汉保卫战,敌人早已根本失败”“敌人在这进犯武汉日陷泥淖的时候,也只有转犯华南,遥相策应。”(《蒋百里全集》:《对《广西日报》记者谈话》)可见,蒋百里坚持的是固守武汉,并过于乐观的认为进攻日军的武汉已经失败。在此之前,连蒋介石都已经决定撤离根本守不住的武汉,蒋百里的思维却还停留在在固守武汉的“胜利”之中。
可见,即使蒋百里有昙花一现的反思,也并没有根本改变他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错误战略认知。他的主要思路还是坚持阵地战而非运动战的。而最早提出指导抗日战争的唯一正确战略、长期坚定不移的一直坚持这一正确战略、对抗日战争战局认识最深刻的,唯有毛泽东!
杨冬权老师精准指出:“可以说,毛泽东是抗日持久战思想的较早提出者、系统阐述者和实际执行者。全部做到这三点的,中国唯毛泽东一人而已。”(杨冬权:《抗战旗帜毛泽东》)抗日战争的唯一正确战略,主席提出的最早;抗日战争的作战方法,主席讲得最具体、最系统、最科学;对指导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办法,主席执行的最严格、最积极,从未动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对于主席的《论持久战》,我有七大咏叹:
第一,这部著作对抗日战争双方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是其它一切抗战军事著作无法相比的。
第二,这部著作对抗日战争三阶段的精准预见是其它一切抗战军事著作无法相比的。
第三,这部著作对抗日战争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格局分析是其它一切抗战军事著作无法相比的。
第四,这部著作对抗日战争各个阶段主要作战形式的科学确定是其它一切抗战军事著作无法相比的。
第五,这部著作对政治挂帅、政治建军、人民战争的论述是其它一切抗战军事著作无法相比的。
第六,这部著作的歼灭战理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关于歼灭战的理论都是在军事理论史上有独特贡献的。
第七,这部著作关于战略进攻、战略决战理论,是毛泽东军事科学的重大发展,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军事科学——毛泽东军事科学的正式形成。
正如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季米特洛夫所说:“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话说延安精神》:《第八集:论持久战的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