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是我军各支部队重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供给地,更是开展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所必不可少的战略基地。山东地区地处太行山以东,是京津冀一带重要的南方门户,同时又和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相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37年10月,侵华日军入侵山东,并很快占领大部分地区,对当地人民群众造成极大危害,并对抗战全局造成不利影响。为扭转山东地区的抗战形势,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山东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并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党的建设,扩大抗日武装
近代以来,山东地区屡遭列强和封建势力压迫,当地人民曾多次起义,积累了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面对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山东多地掀起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频繁地破坏日伪军交通线,摧毁伪政权、伪组织,地区性的抗日武装力量也在这过程中不断壮大。然而,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必要协同,这些武装力量对敌人造成的杀伤有限,也很难保证自身安全。
1938年4月,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前往延安汇报工作,期间,就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建议,向山东地区派遣干部和主力部队,统一领导本地区的抗日斗争,增强山东抗战的骨干力量。黎玉的建议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5月,即派遣陕甘宁边区区委书记郭洪涛率领50余名干部赶赴山东,组建新的山东省委,后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在完善组织的过程中,边区省委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拟订了“发展山东游击战争,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抗日根据地”计划,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实现从分散到集中、从弱小到强大的飞跃。
民无兵不安。虽然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组织建设步伐很快,但边区省委所辖部队多为本地区地方武装,存在编制混乱、武器落后、战法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山东抗战形势的发展。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针对敌军在华北的作战企图,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派兵去山东”,以实现“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目标。11月25日,中央决定派遣罗荣桓率第115师师部及第343旅主力前往山东、淮北一带,以增强这一地区的抗战力量。经过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这支以第115师为主组建的八路军东进支队5000余人到达郓城一带。当地群众得知消息后,自发组织欢迎慰问,称这支部队是“从平型关过来的老八路”,山东军民抗战实力和信心进一步增强。
创新战略战法,抗击日伪顽敌
由于山东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侵华日军一直把控制山东作为华北地区作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在1941年7月,冈村宁次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后,随即加紧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进犯。11月2日,敌军一次性出动5万余人,向中共山东分局、第115师和山东纵队等重要领导机关所在的鲁中地区实施“扫荡”,妄图彻底消灭山东地区的抗战领导力量。面对敌人大规模的疯狂进攻,我军指战员临危不乱、创新战法,上演了一出“无声突围”的好戏。
11月5日,敌军从临沂、费县、蒙阴一带出发,采取多路同步出击战法,对鲁中地区实施“铁壁合围”。在敌人步步紧逼下,罗荣桓、朱瑞等主要领导冷静分析敌情和战场态势,认为根据地北面、东面和西面均有敌人设伏,如果力战突围,即使成功也会损失不小。南面虽是敌军此次“扫荡”的大本营,但在这个方向上的多数部队正急于向我军纵深开进,必然造成后方空虚的情况。经过研究,罗荣桓等人决定先率领部队向敌人的大本营方向突围,待跳出包围圈之后再折向西南山区,以保存我军有生力量。
天黑之后,罗荣桓亲自率领部分机关人员和1个连的兵力为先导,从日伪军的战斗结合部实施迂回穿插,连续突破敌人3道封锁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