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过程未发一枪、未损一人,让随军的德国记者汉斯·希伯大为惊叹,并撰写新闻报道《无声的战斗》,记录了这场经典的突围行动。
在山东地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除了要应对日伪军“扫荡”外,还要承受来自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威胁。1943年4月,蒋介石以调整全国抗战部署为由,任命李仙洲为第28集团军总司令兼苏豫皖第1路挺进军总指挥,默许其向鲁南地区进犯,对我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顽军此举引起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高度重视,但为了不破坏华北抗日大局,我军依然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尽量与李仙洲部保持联系,发动其积极抗日。然而,李仙洲打着“驱逐逆流,收复失地”的旗号,不断进犯我军根据地,其第142师甚至进入鲁中地区,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党政军的领导机关。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在中共山东分局统一部署下,鲁南军区集中优势兵力于同年8月17日奇袭敌军四开山驻地,俘虏敌团长以下300余人。同时,在冀鲁豫军区协同打击下,李仙洲部损失惨重,最终退回皖北老巢。山东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坚持人才引领,强化后方建设
山东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度重视后方建设,尤其注重培养被装、财务、医疗、兵工等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根据地后方建设的骨干力量。
自1941年起,日伪军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并进行规模空前的经济封锁。我军诸如军装、药品、武器、弹药等作战急需物资严重缺乏,在运输补充受阻的情况下,中共山东分局决心自力更生,努力实现物资自给自足,以持续保障作战行动。当时,鲁南军区被服厂是根据地的一个重点军装生产厂家,建立之初,只有1台缝纫机和十几名工人。在受领军装生产任务之后,该厂广泛动员驻地群众参与生产,并通过以老带新、劳动竞赛等方式培养大批制衣工人、提高生产效率。至1944年,这家被服厂已经拥有400余名熟练工,不仅可以满足部队被装需求,还能承接民品生产任务支援民生需求,较好地保障了部队作战和生活需要。
相比制作被装,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员和兵工技术人员的难度较大:一是这两个领域的技术含量较高,需要教练员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展开教学;二是培训这两类人员所需的资金、物料较多,且培训周期较长,难以适应紧张的抗战斗争环境。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共山东分局从自身实际出发,广泛采取专家指导、短期轮训、在职训练等方式,大力培养人才。比如,1943年秋,国际友人、泌尿外科专家罗生特带领一个医疗小组来到山东,军区卫生部专门聘请他担任部里的技术顾问。罗生特在接诊之余坚持每周给驻地医务人员授课,大幅提高了军区医院的诊疗水平。广大兵工人员以“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为宗旨,发挥群众智慧,自主仿制、创新工业生产设备,并积极推动兵工厂扩建发展,只要技术人员成熟一批,就马上设立新厂、提高产量。至1944年,山东军区已经拥有28个兵工厂,每年可生产手榴弹60余万枚和大量轻武器弹药,为夺取抗战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五大战略区之一,根据地东临黄海、渤海,北达天津,南接陇海路,西到津浦路,包括山东大部和河北、江苏的一部分地区。到抗战结束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已拥有正规部队27万余人,地方武装和民兵近200万人,与敌作战2.6万余次,歼灭日伪军53万人,解放了80余座城市。抗战胜利后,山东抗日根据地又成为我党我军进军东北、解放全中国关乎前途命运的重要前进基地。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