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南省威信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扎西会议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云南省威信县扎西镇,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这次会议在党史和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完善,更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死存亡关头的一次重要转折。它不仅解决了遵义会议未能完全解决的军事指挥权问题,还完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扎西会议如同一颗明亮的北斗星,指引着红军在艰难困苦中继续前进的方向。正如毛泽东后来评价:“扎西会议的决策,让红军从被动转为主动,从绝境走向新生。”这段历史,不仅是云南红色记忆的高光,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新、力挽狂澜的缩影。
扎西,这个滇东北的小镇,因此被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光辉的史册上。
一、扎西会议:长征路上的关键转折

站在扎西会议纪念馆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九十年前,正是在这里,中国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

水田寨花房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参会人员

大河滩庄子上中央政治局会议参会人员

扎西镇江西会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参会人员

纪念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朴实的文物,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扎西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未能完全解决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完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确立,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扎西会议期间,中央红军进行了著名的"扎西缩编"。经过扎西精简缩编,3万余人的中央红军由10个师30个团缩编为17个团,彻底改变了过去“上重下轻”的组织形式,精简了不少辎重武器,极大提高了红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这一决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品质,为后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军事行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谢振华政委:长征路上的云南记忆


在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壮丽史诗中,原昆明军区谢振华政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开国将军,谢振华同志在长征初期担任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四团政委,年仅19岁就肩负起重要领导责任。
"扎西缩编"后,谢振华改任红三军团第十二团二营教导员,与营长邓克明一起带领部队英勇作战,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当地各族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三、追寻父辈足迹:海巢会长的扎西之行
“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谢振华政委后人、英烈传承促进会名誉会长谢海巢女士沿着父辈的足迹,专程来到威信扎西,踏上了这片红色热土。

走进庄严肃穆的扎西会议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海巢会长仔细观看了纪念馆内红军长征在云南留下的珍贵图文资料。

参观过程中,海巢会长对展览的细节尤为关注。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留在扎西的收发报机

苏维埃时期的布币及军衣、军帽等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留在扎西的X光机
红军留下的发电机、破损的布币、陈旧的收发报机,以及珍贵的X光机,令海巢会长心潮澎湃。 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信仰的载体。

在听取讲解后,海巢会长向纪念馆捐赠了父亲时任昆明军区政委时为纪念馆题词照片等珍贵资料,并在父亲的照片前与威信县宣传部田井东部长、文旅局张梅局长合影留念。

海巢会长与扎西纪念馆卓家勇馆长合影留念

扎西会议纪念馆颁发给海巢会长的捐赠证书

原昆明军区谢振华政委为扎西会议纪念馆题词照片

谢振华政委在扎西会议纪念馆前(扎西陈列馆)留影照片
照片中的谢振华政委身着戎装,目光坚毅,那是历经战火洗礼后的从容,也是见证历史巨变后的淡定。
此时的镜头更是定格下了红色血脉代际传递的难忘瞬间。
四、血脉赓续:革命后代的使命与敬畏


红军后代海巢会长的扎西之行,并非孤例,而是无数红军后代追寻父辈足迹的一个缩影。
这些"红军后代"们虽未亲历长征,却以脚步丈量父辈征途,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深刻理解了长征精神的真谛。
他们沿着父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寻找那份初心和使命。

海巢会长在纪念馆留言簿上题字
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海巢会长郑重写下:"扎西会议永放光芒"这八个字,道出了所有革命后代的心声。
对他们而言,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父辈们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的抉择,更是时代的担当。
五、结束语: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从扎西会议的星火到谢振华政委的戍边生涯,再到海巢会长的传承之路,一条清晰的红色脉络贯穿时空。
扎西会议告诉我们,转折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实事求是的必然选择;谢振华政委的故事证明,信仰的力量足以跨越战争与和平的界限;而海巢会长的实践则昭示: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躬身入局的担当。
今天,当我们重走长征路,不仅是在回望一段峥嵘岁月,更是在寻找精神的坐标。
正如海巢会长所言:“父辈的长征结束了,但我们的长征永远在路上。”这长征,是民族复兴的征程,是初心使命的坚守,更是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誓言。扎西的群山默默伫立,见证着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召唤——唯有铭记,方能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