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张邦英同志雕像


“你在兰州当兵?从老家耀县参军?兰州不错,老家耀县好地方呀,...干得好着哩那就好好干。”那时邦英外爷矍铄的精神,浓浓的乡音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记得那时1999年10月,我在北京海淀区万寿路中央直属单位服役期间,有幸见过他老人家。他对我说:他的命是乡亲们给的,也愧对老家的亲人。
1928年,邦英外爷任西安民立中学特支书记时,就与曹雯和冯鸿儒成立了耀县第一个三人党小组。1929年他在耀县第一高小(西街小学)任教期间,从入校伊始就在学生和社会青年知识分子中,秘密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并利用在校教三民主义课程之便,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邦英外爷那时公开身份是教书先生,穿着长衫,谁也没想到,这位文质彬彬的“张先生”,白天在黑板上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言行育化学生,晚上却在油灯下秘密为党整理革命所需物资,药品、子弹和情报。这期间受他影响较大的耀县同乡有刘纪娥、杨再泉、安仁、张仲良、任浪花等热血青年,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坚定的共产党员,西北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①
1930年夏,邦英外爷因革命斗争需要,秘密潜入杨虎城部下甄寿山部开展兵运斗争,任党的地下营委书记。1931年春,部队转移到甘肃固原时,先后介绍了杨再泉、张仲良入党。1932年6月回到耀县后,8月他就协同张仲良在泥阳堡秘密成立了中共耀县县委。②
1932年冬,邦英外爷任耀县县委书记后,就以孝义坊二高教员身份作掩护,继续发展阿姑社、王益、野狐坡、孙塬、城内等党的组织。③ 他在泥阳堡的家里和孝义坊二高秘密架起了一条通往的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的"补给线"。从他的回忆录《片段回忆》《革命生涯》里能窥见那个白色恐怖岁月里地下党人革命斗争的艰辛和危险。邦英外爷的泥阳堡老家就曾经是照金苏区的“血脉”,往来照金和西安的一些同志,常在外爷家里歇宿,他家是通往苏区的秘密交通站、情报站、物资供应站④——物资在他家中转,情报在他家传递,受伤的游击队员在他家躲过敌人的搜捕。
1933年7月21日,在照金苏区生死存亡之际,王泰吉在耀县发动起义,张邦英作为县委书记,带领地方党组织全力配合策应。这次起义“犹如石破天惊,在奄奄一息的革命火堆上加了一把干柴。”⑤他秘密身份暴露后,地方反动势力疯狂报复,悬赏捉拿“共党头目张邦英”。敌人抓不到他,就冲进泥阳堡,把老外爷张纪周抓起来绑在城门口虐待,投入大牢持续折磨,逼他劝降。国民党反动当局还在张家门口筑起一堵只能过一人的墙,禁止任何外人进入张家,老外婆不堪凌辱悲愤而死,不久老外爷为了不连累儿子也在家投井自尽。⑥
那年,邦英外爷才二十三岁。为了父老乡亲的翻身解放,自己却已经家破人亡。后来,他很少提起这段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邦英外爷在中央多个部门任要职。特别是在民政部任职和担任中顾委委员时,从没有为家人和亲朋谋取过任何私利,他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对子女管教很严。1998年冬季,一位耀县乡亲到北京办事,顺便带了几箱铜川苹果送给外爷。在联系舅舅来取时,说没有车不方便。这位乡亲说:“你爸有专车,用一下不就行了嘛?”舅舅却说:“我爸的车不让用,他的待遇子女们不能享受。”这个真实的往事至今传为佳话。
邦英外爷的亲侄子高中毕业后去北京找他想让安排工作,他自掏腰包安排侄子在北京游玩,陪同吃完晚饭后,自己掏钱让侄子返乡,侄子好多年都想不通他为何如此“绝情”。
我拜访过邦英外爷曾经接待过的一位领导,她动情对我说自己对邦英外爷印象最深的是,老人家说自己遗愿就是:“将父亲跳井的地方保护好,将自己的一部分骨灰洒在家乡照金革命根据地,那里有他带出去闹革命的很多早早牺牲乡亲,他要好好陪陪老战友们,比起他们自己幸运太多了。”
115年过去了,泥阳堡的城门楼子还在,只是有些变样,老宅的井也已经被填平。前些年在经中共铜川市委认定的张邦英同志故居旧址上,舅舅们和家里的亲属为了纪念外爷和耀县县委在革命岁月的重要作用,在井前面简朴设立了纪念碑和亭。去年我和舅舅们将故居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安装了用围栏杜绝牲畜和放羊人不经意的打搅。
邦英外爷经常说:"革命不是一家一户的事,但革命者的一家一户,往往最先破碎。"如今,邦英外爷出生、成长、战斗过的泥阳堡乡亲们仍然传颂他和他父亲的英雄事迹。
从家族的角度看邦英外爷的名字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张是家族血脉的延续传承,邦是国家,英是杰出的人,张邦英连在一起,就是张氏一族要出对国家和民族有杰出贡献的人。从家族来看可以聚全家乃至全族之力供其读书成材,直至为成全张邦英革命事业而付出巨大的家、族牺牲。他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和寄托。
从邦英外爷壮丽的革命生涯来看,我们能够鲜明的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西北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多个历史时期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寓意。
我偶尔会去泥阳堡舅舅家转转,也会利用工作机会去北京看看北京的舅舅们,但每次进那个古朴的四合院,就仿佛听见我和邦英外爷的对话“老家地方好!干得的好着哩那就好好干。”
写到此处我的泪水已经模糊双眼,回想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绝大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而现在的中国我的家和千百万家庭一样其乐融融安居乐业。这样的盛世太平,正如外爷所愿。正是因为有邦英外爷这一代伟大的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新画卷。对此我怎敢忘记?又怎能忘记!
我想用一位长期研究照金革命史和照金精神的友人的一首诗《陕甘常志此心丹》来结尾,作为对邦英外爷的深情纪念和由衷敬意。
虽未登红船, 前生信有缘。 忠勇付我党, 情义比桃园。 耀县起义固陕甘, 陈家坡上表正言。 枪林弹雨创西北, 英风锐气敌胆寒。 丰衣足食载史册, 邦英常志此丹心。 考生、考生、耀神州, 家邦英杰美名传!
附:张邦英同志1910年5月10日出生,乳名考生。(注:文中史实依据①②《片段回忆》③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史》⑤《习仲勋传》⑥《耀县党史资料》等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