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 |
2008-03-27 23:19:51 |
|
作者:丁仁祥 |
|
|
|
|
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主战场之一。第六,东固苏区发生的富田事变为我们党后来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理论,提供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伙成、陈力在论文中提出了“东固斗争”这一概念,指出东固斗争在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初期颇具特色,它是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赣西南苏维埃运动胜利的发祥地。它承接了赣西南武装斗争中心地区的使命,在农村建立秘密根据地发展红军,点燃了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的星星之火。它在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斗争中,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游击秘密割据”,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初级阶段最佳的开展形式。它以“李文林式”的斗争与“朱毛式”的斗争相呼应,坚持与发展了赣西南红军游击战争和苏维埃运动,促进了红三军和赣西南苏区的建立。
中央党校党史部原教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黄少群指出:东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典型。他在文中论述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五个特点:一是建党建军,健康发展;二是基层发动,政权稳固;三是改造绿林,深谋远虑;四是游击战术,极富创造;五是开展建设,为民造福。这五个方面,既表明了吉安地方(赣西南区域)特点,又极富中国特色。他在和牛保良合写的另一篇文章中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东固会师是毛泽东开创中央苏区途中一个重要加油站。东固休整客观上发挥了给红四军充电加油的作用。东固根据地是红四军新的进军途中物质上和精神上关键的加油站。东固短期休整,改变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以来的命运,成为红四军由被动到主动,由疲于奔命到焕发生力的转折点。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王健英在论文中分析了“李文林式”与红二四团创建过程中的五个特点即1.实行秘密割据与公开游击相结合,从秘密逐步走向公开。2.“一切听命于党组织”,中共组织扎根深,领导作用强,政策正确。3.以农军为基干同争取绿林武装相结合,重视加强政治建军。4.采取“固定区域割据”与“变动不居的游击”相结合,作战机动灵活,波浪式发展。5.重视在固定区域内做建设工作,能“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以坚持长期斗争。他在论文中指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在于:一是另一种割据形式,为创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二是红二、四团是创建新型人民军队,从农民暴动中产生红军,加强政治建军的先进典型。三是为赣西南根据地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提供了巩固的中心区和加强根据地建设经验。四是为党和红军培养锻炼出大批优秀革命人才。
国防大学教授肖甡在论文中就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提出了五点看法:1、与井冈山比肩,建立赣西南最早的地方革命武装和第二块革命根据地;2、东固会师是军事斗争策略转变的起点,为红军扩大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东固“秘密割据”的成功经验,奠定了赣西南苏区的坚实基础;4、东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成就,开中央苏区建设之先河;5、是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为保卫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赣州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凌步机在论文中指出:1.东固革命根据地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探索;二是探索解决了创建根据地过程中一系列重要问题;三是创造的秘密割据经验是一种大胆创新。2.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运动前期赣西南重要的革命大本营之一,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区域。3.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基础。4.东固革命根据地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巩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董一冰提出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创新的观点:一是“秘密武装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