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综述 |
2008-03-27 23:19:51 |
|
作者:丁仁祥 |
|
|
|
|
文中指出: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找到中国革命新道路,是集中全党智慧的结果。他不仅重视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同样也十分珍视其他各支红军的经验,如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等。东固根据地十分鲜明的特点,为正在寻找革命新道路的毛泽东提供了新鲜经验,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作出了贡献。东固与众多的根据地比较,有其鲜明特点:一是武装起义十分成功,保存了较多革命力量。二是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革命军队建设。三是采取灵活机动、飘浮不定的游击战术。四是公开割据和秘密割据相结合,政权由秘密走向公开。五是创造性地开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江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余伯流说,毛泽东讲的四种根据地模式,既是讲共性,也是讲个性。所谓共性,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三位一体,这是四种形式的基本共同内涵。所谓个性就是四种模式各具特色。李文林式既然是模式,就有它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其表现为五点:一是坚持“秘密割据”的政权形态;二是争取“三点会”壮大革命力量;三是实行“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四是开展独创性的经济建设;五是实行绝对党的领导。东固会师,使毛泽东在危难之中得到了李文林和红二、四团的鼎力相助。
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张旭东、祝彦在论文中指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体系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汉口八•七会议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二是从东固会师到长汀决策,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起点;三是从赣南到闽西,“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形成。其中东固革命根据地在这一理论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湘潭大学教授周锦涛在论文中说:毛泽东在赣南闽西的成功,都能清晰地看到东固革命模式的痕迹,东固革命模式一是增强了毛泽东的信心,二是给了毛泽东很大启示,三是对毛泽东影响很大,四是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井冈山博物馆研究员刘晓农及谢秀清在文章中说:“东固形式”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选择赣南闽西为根据地决策上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启示。兴国崇贤的刘志良则提出 “东井冈”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形成的基础之一。
南昌大学教授胡松及李霞在论文中指出:东固经验使毛泽东根据地思想理论体系更为完整。毛泽东根据地思想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东固经验是其中一个重要逻辑环节,东固经验使毛泽东根据地思想逻辑体系更为完整;东固经验是毛泽东根据地思想一个更丰富的实践源泉,使毛泽东根据地思想实践依据更为丰富。总之,东固经验是毛泽东根据地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考察它对毛泽东根据地思想的重要贡献,将使我们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判断。
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会丁仁祥在论文中指出:东固会师,使毛泽东的革命战略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由公开的武装割据向公开武装割据与秘密武装割据相结合转变;二是在战术方法上由固定区域割据向变动不居的打圈子政策转变;三是在战略目标上由小范围零星割据向大范围的连片割据转变。这种战略转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是毛泽东创建中央苏区的起点,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毛泽东军事战略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特点、历史地位和作用分别作了综合性的评价或是专题性评价。从大的方面来讲,基本完全一致,但观察分析的层面、角度不一,所提出的观点很有新意,各有特色;体现了各位专家学者自己独到的风格,如有创新、起点、转折点、出发点、关节点、中心点、加油站、策应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