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移
1933年9月,蒋介石调动100万国民党军队、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在这之前的7月上旬,为了宣传和推动抗日,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压力,以红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从瑞金出发,先后转战福建、安徽,后在皖南与方志敏所率领的红十军会师,组成红十军团,再战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其中也有女红军战士的身影。
1934年7月下旬,红六军团按照中央部署,退出湘赣根据地西征,先后转战湖南、贵州等省,起到了为中央红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随军的二十多位女红军战士英勇奋战。1934年10月,与贺龙创建的湘鄂川黔苏区武装红三军会师后,组成红二方面军,并于1935年11月拉开了长征的序幕。红二方面军被服厂、医院、剧团等单位有女红军百余人。
1934年10月,红二十五军奉中央指示开始长征。只有7位女看护随红二十五军出征,被人们称为“七仙女”。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由2000多名女战士组成的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妇女工兵营、剧团等单位大出征,场景十分壮观。
一个男人能够走下两万五千里路,就已经算是很难的了,又何况一群女人呢?
但是这群女人不是一般的人,因为她们心里有追求。她们相信自己所坚持的理念是正确的。
什么是红军?正如红军北上第二抗日先遣队政治部曾经打印的一份广为流传的传单所写:“红军能代表穷人的利益,与穷人关系特别亲爱,红军所到之处,欢迎群众谈话,欢迎群众开联席会。红军里面的待遇是平等的,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为农民得土地,免除一切捐税,不交租,不还高利贷;工人增加工资,实现八小时工作制,驱逐帝国主义而战……”
为了这些先进的理念而战的人,能不满怀激情而不怕牺牲吗?即使她们是女人,本书的第一章,就将这幕女红军万里长征的剧目拉开了序幕,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蔡畅、张琴秋、邓颖超、李坚真、刘英、贺子珍、康克清、陈琮英、李贞、蹇先任、蹇先佛、王定国、林月琴、王泉媛、周东屏、马忆湘…将再现那些她们看来平凡,而我们看来却是奇迹的故事。
走与留的艰难选择
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面临着进与退的难题时,红军中的女战士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是随主力红军一起走,还是留下来开展游击战?
那天,中央妇女部部长李坚真接到中央组织局局长李维汉的命令:草拟一份随红军主力一起行动的女红军名单。李维汉告诉她:“组织上决定要挑选一批身体好、会做群众工作的妇女干部随部队转移,到湘西去开展工作。你们妇女部先出个名单给我,总数不要超过30人。”还明确告诉她,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和中央直属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女同志的去留可以不考虑,由中央组织部决定;在军队工作的女同志,由总政治部决定。
谁去谁留?李坚真费尽思量,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拿出了一份名单:吴富连、王泉媛、危秀英、谢飞、黄长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