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什么忌方行。普通是看黄历上的“宜”、“忌”。其次请星卜推算。其次问菩萨可否。这次赵女士求父母更改婚期,她的母亲便说:“择吉已定,万难更改”。要是依着改期,待他哥哥回来,也未必要定葬送在这很好的“黄道吉日”哩!
(四)是发轿。这个更糊涂了。说什么当时商纣迎接妲己,在途为狐精换去,后来女子出嫁,恐怕变成妲己第二,所以第一要用坚重的彩轿,第二是将轿门紧锁,第三便请动“喜神”好些将护。有人说这次赵女士若是坐着敞轿,不用金锁重封,外面可以看得,未必便会自杀。
(五)是“迎喜神”。一个新女坐在重封乌黑的轿里,已经是闷得慌了,及到夫家轿子放下,还要从容地迎接喜神,说是请他“呵禁不祥”。这次赵女士到吴家,已经将要落气,吴家正豫备着迎“喜神”来“呵禁不祥”呢!
(六)是“拜堂”。拜堂是拜见祖宗,说是家里添了一个新娘,要请祖宗保佑“多生贵子”,“裕后光前”。西洋不告祖宗,也要告什么上帝,说你们的恋爱是上帝赐给的,你们夫妇关系是上帝合成的。
这一些迷信,只算是婚姻上的一些把戏,不外把一对男女用这些迷信做绳索,将他们深深的捆住。从说媒直到过礼,这一对夫妇被迷信的绳索缚得转不过气来,以后便是稳稳当当很和睦的好夫妇了。……我们倡言改革婚制,关于婚姻的迷信应该首先打破,最要紧的是“婚姻命定说”的打破。此说一破,父母代办政策便顿失了护符,社会上立时便会发生“夫妇的不安”。夫妇一发生了不安,家庭革命军便会如麻而起,而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大潮,接着便将泛滥于中国大陆,乘潮打桨的新夫妇,便会完全成立在恋爱主义上面。……
毛泽东何以对中国传统婚姻礼仪习俗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痛切的批判?原来,他本人在少年时代就曾受过包办之苦!他14岁时,由父亲包办,迎娶了一个19岁的姑娘罗一姑,尽管他一直不承认这桩婚姻,也从未与罗氏一起生活,但罗一姑还是来到了他家,并住了三四年,直到1910 年2 月11 日因病去世。毛泽东正是从这时开始认识中国婚姻制度之弊的,少年时代的这件事时时刺激着他的心灵,罗一姑的过早离开人世虽然使他获得了解脱,但他也深深同情这一位弱者,尤其是象罗一姑这样的故事还在他身边不断重演,且有许多更加惨烈,象刚刚发生的赵五贞自杀花轿事件,他不能不拍案疾呼了!他为此接连写下10篇文章,全面分析批判中国的婚制度!
韶山毛氏家族的婚姻,正是中国大多数人们婚姻的缩影!
浓郁的宗族观念,同样也给韶山毛氏家族的婚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一点,主要从婚礼的全过程中一再进行的告祖仪式可看出来,如纳采(订庚)中的男女双方家长的告祖(未定盟时要告祖,定盟后又要告祖),待订庚毕,婚礼进入纳帛、亲迎、迎喜神、庙见礼中,更将告祖仪式推向高潮……为什么婚礼如此重视告祖呢?原来,韶山毛氏家族人们是将今人的幸福与祖先的遗泽、庇佑紧紧相联的,这也正是宗法观念之所系。
婚后,有时妻子不幸无后先死,丈夫遂有继娶,祝文曰:
窃惟内外,各正位以备而无亏;夫妇有恒,弦虽断而必续。嗣源攸系,典礼维虔。兹以某之几子名某前配钗分,室宜再继,爰聘某氏淑女,用嗣伉俪,今已成昏,谨率庙见。伏惟先祖鉴临,俯垂福庇。两姓既合,幸鸾镜之重圆;百岁相偕,冀麟趾之永锡。既宜家而宜室,亦俾炽而俾昌。谨告。
韶山毛氏家族除最通常的一夫一妻与女嫁男家外,也偶有纳妾与赘婿的,毛家《昏礼》对此也有相关规定。其祝文曰:
伏以家凝福履,曾闻樛木之垂分,肃宵征载,咏小星之慧。惟情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