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仪,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它面对的是死者。中国传统丧葬的每一项礼仪都洋溢着人情味,又充满着儒家的伦理色彩,既等次分明,又温情脉脉。灵魂不灭的宗教信仰观念,此时此际完全被这种中国式的伦理人情所裹挟,它时或作某一礼俗的注脚,时或又做某一用具的底色,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和色彩。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本信念之一是“不死其亲”,亦即不把死去的亲人当亡人,而是将他视作灵魂和肉体仍存的“活人”。在这种“不死其亲”观念的支配下,“事死如生”的丧葬礼仪便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韶山毛氏家族的《丧礼》亦然。研究毛氏丧葬礼仪,必须掌握这样一把“钥匙”:韶山毛氏家族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一个典型代表,或者说是一个缩影――可以说,韶山毛氏家族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儒家礼法。
韶山毛氏家族《丧礼》大略可分为如下四个相连的过程:
初终:病重将病人迁正寝,气绝乃哭请戚友持死者所服之上衣于中堂,三呼姓名,以招之;呼毕,仍收其衣以待装魂。此与《仪礼.既夕礼》、《礼记.丧夫记》相符。这里包含两项内容:迁正寝(居属正室)和招魂。招魂又称“复”,《礼记.檀弓下》:“复,尽爱之道也,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即希望死者灵魂从幽冥处回复尸身。
告祖。请亲属一人衣吉服行礼,孝子随后,文用红纸(具体仪式,后文详述)。
易服。这是对死者亲属而言。“男女皆去华饰,被发徒跣”(出抚子、已嫁女不被发徒跣)。之所以披头散发,打赤脚,无非是表达悲痛至极;“出抚子、已嫁女”例外,透露出内外有别的正统观念在作怪,因为他们已属“外人”。
告沭敛。此时死者在床,即于床前行之。
整个丧礼程序繁杂,竟有近60个步骤,即:
初终,告祖,易服,告沭敛,沭浴,袭敛,袭奠(含饭含),立丧主,治棺,告入棺,告合棺,结魂帛,题魂帛,招魂(东招、南招、西招、北招),妥魂,立铭旌,殡奠,成服,谢 ,嫡孙承重成服,杖,朝奠,夕奠。开茔域祀土神,作主,书主,题主,成主,贺主,启柩告祖,告启柩,祖饯,赈孤,祭庙王土地、桥梁、道路诸神,祭水府河伯,祭辇,告朝祖,朝祖,迁柩,祝奉主升车,守舍者辞柩,告下棺,坟成设奠,既葬祀土神于墓左,虞祭,小祥,大祥,告 ,告迁, 祀, 祭,停葬,告祖,告移衬,安柩,既停祀土神,启殡。
“丧以送死大事也,君子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惧其礼之弗备也,第泥于古,礼必不可行于今。酌而行之,从夫时;神而明之,在夫人。”
这是毛氏《丧礼》开篇的话,非常恰切地反映韶山毛氏家族对丧葬的态度。而仔细阅读《丧礼》全文,我们可归纳出这个家族在丧葬问题上的一些特点:
诚之至的敬祖思想。中国毛氏因周文王六子郑封于毛国而得,后星散大江南北,韶山毛氏则因太华公迁湘始有,故此,韶山毛氏家族念念不忘其郡――西河,《丧礼》中多次提到“西河堂”;《丧礼》中的“告祖”,几乎贯穿始终――每做一事,每一步骤,都请祖宗之灵默鉴和庇佑。
对新亡者悲切不已。这一方面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也注入了伦理观念,可以说,毛家《丧礼》,正是情与理的高度融合;既有自然而然的呼天抢地,这在初终之时最为明显;而又有强制性的循规蹈矩,无论司事人还是死者亲人,越到后来越是成了一部“礼仪机器”;统计一下,丧礼全过程,孝子要叩数百次头,要下跪上百次;执事者要焚上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