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红宁万里边关行20131004在神仙湾哨卡
图为2015年10月4日,练红宁二走长征路到达天险腊子口。
练红宁2016年初获得人民前线最后一笔稿费
练红宁的《仰望珠峰》,封面为练红宁2012年在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
练红宁的《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封面为练红宁2004年重走长征路在红军长征总出发地江西于都。
图为练红宁与人民前线休刊特刊合影
1月15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定格于11555期的休刊特刊。作为一位曾经受到她哺育的老兵,端祥这厚厚的报纸,勾起无限的回忆。
1985年入伍来到曾经的我军第一个工兵团——原南京军区工兵二团新兵连相识《人民前线》报,注定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前线”从梦想到现实。30年来,不仅数百篇文章和图片登陆“前线”,而且多次在“前线”上亮相人生,虽然离开军营依然自费订阅并时刻关注它的微信。
第一次被“前线”用稿。1988年初,刚到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学习了半年的我,发现从军区考去的12名学员取得优异成绩,于是写成“在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学习的12名南京军区学员,期末考试中绝大多数名列前茅,4人夺得单项第一”一稿寄给当时的李社长,没想到被刊登在3月4日一版的“前线短波”里,后来还收到2元钱稿费。虽然只有短短的42个字,却是我在正规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字稿。
第一次被“前线”评为优质稿。1994年11月,我在军区某坦克乘员训练基地担任教员时,发现学兵毕业典礼大会仅仅开了短短的28分钟,且没有上级领导参加,与上级倡导的开短会讲短话要求十分吻合,感到挺有新闻价值。于是和水成军一起写成了“毕业典礼仅用28分钟——11月4日,某坦克乘员训练基地举行94届学兵毕业典礼,奏军歌、领导作报告、授予学兵专业等级证书和毕业证书等三项议程,总共仅用了28分钟。在这个基地组建19年来还是头一次。”时任《人民前线》报社副社长的龚志聪还加了个编后:“‘短得好’——一次毕业典礼大会,进行3项议程,仅用了28分钟,堪称短会。短得好!好在4个方面:一是摒弃了陪会、陪讲的排场和搞些附加项目等形式主义;二是不讲言之无物的空话、套话和可讲可不讲的闲话;三是贯彻‘求真务实’的要求,真抓实干,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四是证明了只要真下决心会议和文章之长风都是可以短下来的。”《人民前线》报11月17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受到读者的好评,被评为当月优质稿第二名。《人民前线》报12月20日的“新闻三友”版还刊登了胡滨的评报稿:“短得好——一是题材短得好。二是文章短得好。三是编后短得好。”更没有想到的是1995年2月8日的《解放军报》还将《毕业典礼28分钟》的原文和编后一同转载。
第一次被“前线”报道。1995年,我自费购买了一台微机,实现了由笔写稿到电脑打稿的飞跃。收发员郝思源热情地写了一篇报道在10月3日《人民前线》四版“新闻三友”刊出,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笞。
第一次被“前线”全面介绍重走长征路的经历。走万里路,读万卷书,追寻长征精神、红军传统一直是当代官兵的梦寐以求。200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这年夏天,我承载三次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陈靖的遗愿,行程11160公里,经停17省市区的90多个城镇,成功实现现役军人孤身重走长征路的梦想,人生得到洗礼,思想有了升华。8月1日,当时正在报社学习的某部新闻干事、后成为报社编辑记者的张兴福,受报社委派对我进行了采访,写成3000多字的通讯《一个人能走多远》,从一只背囊和一串脚印、一个心愿和一群英雄、一叠书稿和一路建议、一个起点和一种精神等方面详细介绍我重走长征路的酸甜苦辣、克险斗难和人生感悟,在《人民前线》报2004年9月8日的“新闻三友”四版头条刊出后在军营引起热烈反响。迟浩田、向守志、李水清、周克玉、傅奎清、方祖岐、魏巍、高玉宝、罗开富、张云泉等老前辈和徐洪刚、公举东等时代楷模先后为我题字鼓励;军区司令部机关举行艰苦奋斗教育报告会,特地安排我作了汇报发言;南京政治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军区原某测绘大队、军区装备部新兵大队、军区模范通信女兵连、军区某通信团等单位及南京大学等军地单位和大中小学先后邀请我去作报告讲长征。在部队的2005、2006年,我一鼓作气分别单闯万里长城、独行万里长江,成为首位成功独访“三长”的现役军人;转业后的我,正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雷光仁赠给我的“长征路越走越宽广新中国越来越富强”,十年长征十万里,又完成了独访京杭运河、独闯万里边关和二走长征路的征程,升级为独访“六长”成功第一人……还出版了《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仰望珠峰》等书籍。
正是《人民前线》激励了我不懈的写作和长征人生,我将保持“走出军营也是兵”的理念,把“前线”所赋予的动力、给予的熏陶,继续传承在未来的长征和奉献人生中,以更长的脚步、更多的文章来回报“前线”、感恩“前线”、铭记“前线”。
去年12月30日的《人民前线》报配短评在《我与人民前线报征文》专栏发表了福建省泉州军分区原政委向贤彪的《朝夕相得好益友》和我的《一路成长有良师》,短评《携手同行真挚感谢》写得情深意重:沧海桑田,世道轮回。弹指一挥间,放进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粒不起眼的水滴,但在生命的里程上却是一段悠长的岁月,尤其处在“黄金时期”更为重要,此间若是得一至真至诚、亦师亦友的“知己”,善莫大焉。向贤彪和练红宁都是《人民前线》报的忠实“粉丝”,也曾为报纸写过不少优秀的稿件,今天他们回顾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言语间充满了眷恋与不舍,洋溢着温情与暖意。编罢此稿,顿生感慨,在此,向他们道一声感谢共勉——恒者行远,道在人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