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军区报无愧官兵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更是不少战士报道员成长的摇篮,更有许多像人民前线报原副社长龚志聪这样诲人不倦桃李芬芳的老师。在我的《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就是写照。当年重走长征路成功之后,龚副社长专门打电话告诉我,指出我不是老红军用“重走”一词似有不妥,应该叫“寻访”比较恰当,这是前辈遣词造句的严谨,从著名作家魏巍给我题字“庆祝你走访长征路的胜利”得到印证。后来考虑到约定俗成,还是用了重走,但初定书名《重走长大长征》终究放弃了,用了家乡泰州日报长篇通讯的名字。当然,人民前线报还有许多关心过我的老师,韩超韩、陆友良、林强、王浩钟、李根萍、马宏省、潘琪文、张惠峰、史振洪、朱有华、伍德庚、陈建平、楼忠苗、江保平、潘林军、乔晖、蔡培中、张凤海、曹阳、曹星光、刘汝山、陆雄飞等等,必将铭记于我的人生记忆里。
2000年11月16日,我在部队干休所工作时,接待了来南京调研的中国老年报社社长、国家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时,竟然认出他就是10多年未见、已经转业的范文明副社长,师生相见格外惊奇惊喜。原来,1989年夏天,我在装甲兵工程学院读书时,利用暑假去西安、宝鸡、渭南、兰州、西宁等地搞社会调查,正好在兰州造访了兰州军区政治部人民军队报社,接待我的是时任范文明副社长,虽然细节我已无从记起,好象那天是星期天,正好他在报社加班被我遇上了,他送了我一本《范文明新闻作品集》,成了我初学新闻的教材,更让了解到西部的军营和边防的神秘,不仅带我走上了新闻路,更孕育了去新疆走边防的梦想。在他的指导下,我写了不少反映老干部事迹和干休所建设的文章。
不仅是人民前线报,我还有幸在战友报、战士报、人民军队等军区报纸登过文章,受到鼓励激励。在我单闯万里长城成功后,写下《长城之上读长城》,抒发时代强音和军人情怀,揭示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被《战友报》2005年9月12日和《战士报》10月1日分别刊登。《战友报》2006年3月25日还刊登了我的《踏访晋冀忆英烈》,讲了我走长城时踏访晋冀抗战故地平型关、太行山、阳泉、麻田、冉庄的感受,以及对左权、白求恩、狼牙山五壮士的景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作为到北京上军校得到首都历史文化熏陶的我,对北京天安门、长城、故宫等都熔铸了无限的深情,于是结合自己重走长征路踏访抗战故地、瞻仰首都文化后的感受,写下《我爱你,北京》也被《战友报》2006年11月18日刊出,让更多的战友产生共鸣。而成都军区某部干事何曼还为我的新书《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写了书评《脚下路越走越长》发表了2007年1月8日的《战旗报》上。
《前进报》和《前卫报》上,记不清有没有上片言只语了,但我走进雷锋纪念馆,都少不了会仔细端祥《前进报》上最早刊登雷锋事迹和报道的版面,《前进报》推出了不少典型模范人物,也是雷锋精神的首播摇篮,是雷锋纪念馆和红色收藏家的珍品。而《前卫报》的文章和版面风格比较独特,不仅让我阅读,还认识了不少老师,像南京政治学院的蔡惠福将军、像《解放军报》的刘明学副主任。
(作者系南京机关作家协会会员、原南京军区司令部军转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