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卓克基的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门前广场上的北上雕塑。练红宁摄影
图为2015年10月1日练红宁二走长征路到达卓克基的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
四川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中重走长征路的照片中石仲泉老师登上夹金山顶的图片。练红宁摄影
红军长征时期卓克基会议会址。练红宁摄影
马尔康卓克基西索村街景。练红宁摄影
红原瓦切日干乔大沼泽纪念石上毛主席题字: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练红宁摄影
图为2015年10月2日,练红宁二走长征路向红原瓦切日干乔大沼泽红军烈士纪念碑鞠躬。
唐克岔口的黄河九曲第一湾奔马雕塑。练红宁摄影
图为2015年10月2日,练红宁二走长征路到达若尔盖大草原。
若尔盖巴西会议遗址。练红宁摄影
若尔盖班佑红军烈士纪念碑及胜利曙光雕塑。练红宁摄影
2015年9月30日早晨六点,披星戴月从甘孜州的色达县城颠到阿坝州府马尔康市区已经是下午四点半钟了,由于这里海拔只有2600米,相比较精神状况好得多了。来到马尔康让我想起2006年走长江时到过的康定,这两个州府所在地有得一拼,似乎都是在高山狭谷中,恐怕都无法跟两州最大的县城甘孜等相比。那一年我在康定的甘孜日报社见到了部队转业的胡庆和副总编,接受了记者张林和他的藏族女实习生拥初的采访。马尔康就两条街,一条在河两边,一条在中间,而且两端又并到一起,呈长条状态。
好不容易找到马尔康新华书店终于买到了阿坝州旅游图,还发现一本由阿坝州委党史研究室和地方志办合编的《红军长征在阿坝》一书也买了下来,让我看到了许多新内容。在大桥宾馆住了下来,这里除了流水声大外,还是比较安静的。
第二天10月1日是国庆节,我在马尔康主要是参观位于卓克基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卓克基会议所在地卓克基土司官寨及当地古镇西索民居。上午离开大桥宾馆在门前乘车时,等到11点半也没来公交,于是打的,要30还到25,仅9公里路程,公交3元,不知为何迟迟不见。下车后司机告诉我前方就是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他在车上就唠叨毛主席是天上派下来帮助人民的大神,不然不可能的事怎么都能一一做成。走到广场上,一座红军长征北上雕塑和几颗高大的杨树首先吸引了我。
这座雕塑叫《北上》,上面写着:毛泽东为中心,红军战士和藏族小红军紧随,表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在北上方针指引下,艰难北上的历程。
边上的五棵高大的杨树,有个石牌写着曾是当年朱总司令等拴马的树,见证着红军长征的经过,被当地人取名为红军树。相传长征期间,红军翻越梦笔山,进入卓克基境内,由于沿途土匪骚扰袭击,敌人的围追堵截,加之长途跋涉,许多红军战士精疲力尽,一些战士来到此地后,拄着跋山涉水用的白杨树枝席地而坐牺牲了,手中的白杨树却奇迹般地活下来了。也有的说长征期间,这里只有一些拴马树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曾在这里拴过战马,红军走后,这些拴马树桩奇迹般地成活了,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走进卓克基的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从万里长征、到转战阿坝、北上驿站—马尔康、英名永存、传奇故事、迈步新长征、红军足迹七个部分,感受“艰苦奋斗、革命奇迹”红色主题,品读红军长征在阿坝州的经历。这座纪念馆注重图文结合,值得人们驻足细看。象开始对长征的概括、长征的意义路线等让人不能不细读,象女红军的故事、长征故事都很生动且鲜为人知,而且有图影沙盘,动感解说,非常全面,展示了红军在阿坝境内三过雪山三过草地的经历,特别是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挫败了内部分裂,实现了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的目标。这里也有重走长征路的图片,包括马普安李爱德《两个人的长征》,写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索尔兹伯里一个人的长征,还有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重走长征路登上夹金山顶的照片,为此我给石主任发去短信并再次得到他的鼓励。红军长征纪念馆应该学习卓克基,图文并茂,粗细结合,远近皆有,生动感人,丰富实在。
资料显示,1935年7月初,毛主席及中央红军机关长征进入卓克基在官寨中曾停留一周。红军驻留卓克基期间,在官寨附近的墙壁、岩石、树木上凿刻和书写了大量标语。红军在马尔康境内期间,藏族百姓在生活困难、粮食紧缺的情况下,节衣缩食,支援红军粮食100万斤及各类物资,保证了境内数以万计红军的食粮,许多藏族群众和苏维埃成员为给红军筹粮,当向导、作翻译、掩护伤病员、摆渡等,不少群众和红军一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军离开四土地区北上后。国民党川军二十四军及土司头人趁机向根据地反扑,屠杀了大批苏维埃和其他各种红色组织成员。阿坝人民为红军顺利翻过雪山草地、实现战略大转移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出馆后到游客中心买了60元门票过红军桥南参观古镇西索村和卓克基土司官寨,一层一层端祥着卓克基土司官寨的每一间房和结构,实在是独具匠心,这确实是藏汉建筑艺术的精品。据介绍,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现在的卓克基土司官寨海拔约2700米,由一座石砌五层藏式民居和一座石砌五层碉楼组成,是一座集居住、官署和防御相结合的少数民族官寨建筑,占地面积5400米,仿汉式四合院布局,包括围墙、照壁、高碉、牢房、主体楼,共有大小63间房。主体楼为典型的山地藏族民居建筑式样,平面为方形,坐东北面西南,面宽38.84米,通深35.25米,共5层,高19.05米。毛石和片石筑成的围墙方正厚重,围墙面有收分。内围廊形成封闭式天井,廊用圆形木柱承载各层楼地面的木梁,上铺木楼板。屋顶为三角形桁架,上覆小青瓦。第5层主要作瞭望用。碉楼位于主楼的西北面,距主楼3米,平面正方形,底宽8米,向上收分为方锥台体,高约21米,内分5层。3、5两层只能用跳板与主楼相通。
1935年6月24日,中央红军红六团翻越梦笔山进入卓克基地区,时任国民党“游击司令”的索观瀛亲率200余人进行阻击。红军被迫还击,近100里的路程。深夜,红六团为联络后续部队向天空发射数颗五光十色的信号弹。此时正值马尔康雨季,敌人使用的火药枪因受潮而无法使用,以为红军会施“法术”,吓得惊慌弃寨,仓皇而逃。红军占领了土司官寨。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进驻并于当日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解放被压迫的各民族,建立自由选举的革命政府,并积极帮助一切革命的民族,同时号召藏族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军委发布《夏洮战役计划》,确定以卓克基地区为总后方。卓克基这个地方最重要的驿站作用,是开始了与红军“吃”有关的“牦牛革命”!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计十万之众如何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肚子”问题日显突出!“全军重视筹粮”,筹粮往往成为红军头等重要的工作。
现在官寨里的基本陈设为:一楼是生产工具和放牧打猎的器械还有四季丰登的五谷杂粮;二楼为红军纪念馆,展示了当年红军在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的基本情况,还有红军“攻打”土司官寨,毛泽东在此居住一周的介绍;三楼主要是介绍土司家庭的衣食住行;四楼是他们进行宗教活动及协政议事的所在地;五楼如今是民风民俗展览馆,展出了富有藏族文化风格的各种展品。2005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这里还是电视连续剧《长征》的开机地和外景主要拍摄地。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假如我未来能做成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华民族英雄馆、南京名人馆、雷锋文明馆和中华姓氏文化馆的话,这可是很好的借鉴。
官寨二楼里有一间房叫蜀锦楼,是当年毛泽东居住的地方。索观瀛熟读四书五经,收藏有线装《三国演义》等大量的藏文和汉文典籍。据介绍,毛泽东看到这些后十分惊讶,对卓克基土司有了新的认识,并如饥似渴地阅读。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并对官寨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还联系到《三国演义》对郿坞的描述,毛泽东曾击股而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1952年,索观瀛赴北京参加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和毛泽东同桌共餐。席间,索观瀛请主席赐姓。毛泽东爽快地说:“现在不是解放了吗,你就姓‘‘解’,今后就叫你解土司好了。”毛泽东还对索说:“长征经过卓克基时,我曾在你家住了一段时间,看了一部《三国演义》。”毛泽东还关切地问:“你的‘郿坞’还在吗?”索观瀛连忙回答:“还在,还在。你在那里住过,我们还当它为纪念物呢。”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曾上书胡耀邦,盛赞那是“世上少有的建筑奇观”。
离开官寨已是下午时分,肚子也饿了,于是到西索村简单遛了遛,就走回马路边。正好在公交上找到袋里的面包垫了垫肚子。随公交回城买到了第二天到若尔盖和红原的车票,从城西到城东又造访了阿坝日报,并要到一张最新的9月30日的报纸,由于不上班没能造访编辑部。
10月2日早上7时从马尔康西头临时的三家寨车站(东头的新车站已经建好待开通)乘车前往若尔盖,到了红原县瓦切镇后因要瞻仰离镇岔路口向东三公里的日干乔大沼泽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周恩来为红原题词“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只好中途下车。为了赶时间赶后面的车,又要防止引发高原反应,我问了一小车说是要30元,太宰人了,等了一会还是拦不到车,只好搭那个车来回50。过去之后先是参谒了五块纪念石,其中有毛主席的手书“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有周恩来写的“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纪念石,还有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及两个红军部队的碑石,后来到南侧的小山坡上瞻仰了红军烈士纪念碑并鞠躬。宰我的司机指向前方一大片沼泽地说,听70多岁的父亲常讲起红军烈士和战马牺牲的事,前方一只羊一头牛都没有的地方就是沼泽地,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过去的,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只有冬天结冰了才能走过去。资料介绍,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在红原爬雪山、过草地、越沼泽,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经历长征中最为艰难的岁月,这片草地深印着红军的足迹,镌刻下中国革命史上那段最为艰难、最为悲壮的征程。在这片草地上留下了“金色的鱼钩”和“七根火柴”等动人故事,留下亚口夏山红军烈士墓、日干乔大沼泽、色地坝、年朵坝大草地等革命遗址。牧民群众为红军当向导,把自己家维持生计的青稞和牦牛支援红军。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和全国解放后,曾多次高度评价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时藏羌人民的革命业绩,并深情地将其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1960年,周恩来总理为红原县命名,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2005年,瓦切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区之一。
晚上我查了网络,知名长征研究者双石先生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红军长征时不可能把部队推向死亡的沼泽地,而应该至少是从边上走过去的,并与当地的研究人员发生争执,我觉得双石的说法不无道理,因此党史研究要透彻分析,尽可能地接近原始,不能粗枝大叶,更不能因为开发旅游就戏说历史,反而给党史抹了黑。
回瓦切途中听说最后一趟班车已经走掉了,本想请这个司机送我到若尔盖,可他提出230减掉30,我看他这样黑还是谢绝了。当然我也是想把巴西会议旧址一直推到,他不愿意去。于是到路口拦了几个车,有的不愿带,有的不停车,来了个面的要去唐克,要100包车,赶时间要紧,咬咬牙还到80才带上我,出门在这些地区挨宰也得认。到了唐克岔路口,看到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雕塑,因为没有时间去看景区了,后面只待黄河行上来再细看这里。就拦上了一辆车,原来是我在瓦切拦车因人满没能带我的,他们是从红原过来到巴西那边拿东西的,正好顺路,司机人也不错,车上还有一位带小孩的藏族妇女。当车子将近若尔盖时,有一座九大元帅走过的草地纪念碑,他们还让我上去拍了照片,这恐怕是我包那个人车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车到班佑路口,他又让我拍纪念雕塑,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座烈士纪念碑,而班佑正是红军走出草地第一村。到了巴西乡,可能是他没弄清准确的地方,把我放早了,我竟然多跑了4公里,幸好这里海拔低,草原下的世外桃源,山上松树长得十分茂盛,真不知道若尔盖为何不开发这里的旅游和人气。走到上巴西村,问藏族阿妈,她听不懂,我一说毛主席,她就指着上面,我在得到当地其他人确认后才爬上去的,走到一大房子前,看到一值班人员,问他能不能看纪念馆,他说可以,并开门开灯让我参观,我也走马观花看起来,还与这位姓泽旺的师傅合了个影。出来又看了已经倒得剩一些土墙的巴西会议旧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