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落叶飞,又到退伍时。从祖国的东西南北边陲,陆续有军人脱下军装回到家乡,他们把青春热血献给了边防献给了军营,用人生诠释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可爱。《解放军报》说“这些老兵,令人尊敬,令人感动。敬礼,‘老边防’,以共和国全体将士的名义!”《读者之友》版开辟《军旅记忆 临别心语》刊登一组战友之间的临别赠言,更有新疆武警总队老兵开始返乡的消息。
都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是古代边塞生活的情景。前一段时间,当我第二次登上西藏高原,完成万里边关行的西藏西部行,对西部边防军人的认识有了更刻骨铭心的内涵,他们在喀喇昆仑山写下的“训练不怕苦、打仗不怕死”正是他们崇高奉献精神的写照。走过天路新藏线,在一睹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错、札达土林、古格王国、阿里新城、班公湖、界山达坂、喀喇昆仑的英姿风采,祭扫了孔繁森烈士墓及阿里烈士陵园、我国最高的康西瓦烈士陵园、叶城烈士陵园,踏访我国乃至世界最高的哨卡神仙湾哨卡和三十里营房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的进程中,不能不惊叹这一中国军民用生命和科学书写的人间奇迹,不能不感受到高原军人的伟大和崇高。
烈士丰碑传承光荣传统
从海拔3600米的拉萨一路辗转达来到4300米的阿里,我首先去祭扫了阿里烈士陵园,这里除了孔繁森烈士,还有为阿里解放鞠躬尽瘁的李狄三烈士等。陵园在城北的山上,显得很冷清,但在大红柳的辉映下呈朱红色。我向烈士们鞠了三个躬,似乎对烈士有种无限的敬重之情,整个空气都有些凝固了。孔繁森就不用多说了。时任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1团保卫股股长的李狄三,1950年8月1日,率领进藏先遣连136名干部战士从新疆出发,一路排除千难万险,经受病痛折磨,战胜了阿里噶本政府的挑衅破坏,使阿里得以和平解放。期间有63名战士长眠在雪域高原。由于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他也于1951年5月28日光荣殉职,被追记一等功。新疆军区授予其“人民功臣”荣誉称号。
沿着新藏线北上,在康西瓦有一座我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4280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作战以来,有100多位烈士长眠在这里,化作了共和国西部边关的巍巍山脉。我从大路边走到几公里外的山坡上的陵园,几乎是一步一步挪过去的,走不了几步就要休息,整整走了近半个小时。如今,经过这里的车辆和游客,都要上来“看看”烈士,献上水果和香烟,已成为一道独特的祭奠仪式。这里也是驻喀喇昆仑部队官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魂教育基地。从三十里营房下山,来到叶城烈士陵园,我有幸与与正在叶城中印边境自卫还击西线战斗纪念馆(史料陈列馆)施工的向伟明总监进行了交流,为该馆的建设提出不少建议,愿这里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基地。
尽管已经看过《先遣连》这样惊心动魄的电视剧,当《解放军报》刊登《天路行》后,我如饥似渴,并写下评报《世界屋脊上的大写忠诚和人间奇迹》发表在8月19日《解放军报》新开的《新闻点评》版上。“青藏线、新藏线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英模人物,都让我们梦里追寻,高原散布的烈士墓碑更是我们荡涤灵魂、洗礼人生最深刻的课堂。在我万里边关行的脚步即将奔向阿里的时候,《天路行》专版无疑给我上了出征动员的一课,这一课使我的步伐更加坚定,追寻更加扎实,因为那些为祖国边防奉献的战友正是我要学习的对象、要讴歌的人物,那里有着无限的启迪、无限的丰碑、无限的情怀。”
奉献精神锻造钢铁战士
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军人,在新藏线边上人迹罕至的地方正是军人守卫的地方。这次我有幸登上了中国和世界最高的5380米的神仙湾哨卡。这里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昼夜最大温差30多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一年里17米/秒以上大风天占了一半,空气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由于天色不早,我不得不冲上喘着粗气奔上哨所了望哨的台阶,呼呼的风让我觉得身上冷飕飕的,每爬一个台阶都有些喘,可战士们却跑得很自如。十来分钟时间拍完照片后,天就迅速黑下来了,高原就是这样,太阳升起过夏天,太阳落下过冬天。我来到连部,连长刘鑫给我披上了大衣,指导员王启杰也跟我聊起了连队的故事。建哨初期,官兵们靠着一顶棉帐篷、一口架在石头上的铁锅,每天吃压缩干粮、喝70多度就沸腾的雪水,硬是在被医学专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站住了脚,牢牢地守住了祖国的西大门。指导员王启杰跟我聊起连队的家常,介绍神仙湾的战士们,他们缺氧不缺精神。快到冬天了,这里是唯一一个吃冰块的部队,冬天要储备一屋子冰块。战士们用水是流水线,洗脸洗脚冲厕所,一滴水都不能浪费。
我在出发前就从《解放军报》上看到了《一位老边防的精神高地》,写的是西藏阿里军分区保障部部长钱有武。他的事迹主要是:扎根高原28年,每年奔波6万公里以上,先后29次到海拔4500米以上哨所调研,12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用真情和大爱默默守护着高原官兵的生命健康,先后协助挽救了41名官兵的生命;先后8次荣立三等功,3次被评为“喀喇昆仑卫士”,3次被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其实,我曾有一个叫练红霞的本家妹妹也在这里的医疗站当过护士。新华社2005年9月28日曾这样报道:国庆前夕,阿里军分区迎来了首批女大学生干部。来自医学院校的李婷婷、崔咏梅、王秀红、赵明磊、练红霞5名女大学生,有的是老一代边防军人的后代,有的是立志报效祖国的莘莘学子。第一次踏上阿里高原的5位姑娘,沿着1000多公里的边防线,穿越“无人区”“生命禁区”“死人沟”。一路上涉冰河、翻达坂,尽管车颠路簸、胸闷头疼,但她们仍咬紧牙关,坚强地挺过来了。如今这里有“高原官兵的知心姐姐”汪瑞,2006年被南疆军区表彰为“昆仑卫士”,2007年7月被总政表彰为第八届“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学成归来的汪瑞主动要求调到全军条件最差、环境最苦的喀喇昆仑某边防团工作,把实验室搬上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2013年,她出版了《当兵走阿里》一书,著名军事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说,作者14年里是在用她的身体、心灵、生命丈量高原,并引领我们登上了一种精神的高度。汪瑞写书还与曾在阿里当兵11年的著名作家毕淑敏有关。毕淑敏就曾是在阿里当过卫生员,1980年转业北京还当医生,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著有《毕淑敏文集》十卷;曾获昆仑文学奖、青年文学奖、当代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北京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等,可见高原是创作的富矿。在三十里营房,我还感受到了昆仑女神曾在的“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昆仑女神姜云燕的故事更是让人们难忘。1993年17岁的中学毕业的姜云燕,听了中央电台《军事生活》只身到三十里营房当白衣天使,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姜云燕为兵服务堪称典范。1993年11月底,经南疆军区特批,姜云燕成为建国以后第一位《红色娘子军》中吴琼华似地成为军人的人。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获第三十九届“南丁格尔奖”。事迹还被拍成电影《昆仑女神》播放。
边关军人的事迹需要兵记者来采写,战友毛德海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南疆军区一支笔,扎根高原20多年,写成《边关印迹》一书。曾任南疆军区副政委的时任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2011年为他的新书《边关印迹》写序《爱在高原》,深情并茂地回顾了在南疆军区工作时与部队新闻工作者的情谊,真正是难忘边关、难忘高原、难忘战友。其中引用一位曾在南疆军区工作过的新闻干部的短信:“北京大、上海富,不如南疆一棵树;香港街、美国路,比不上南疆的小卖部;玫瑰花、牡丹花,就像南疆的豆腐渣;天有情、地有情,在南疆工作过的军人最有情!”在我到达南疆军区时,他也刚从最西部的边防连西陲第一哨采访回来,节日也没有休息,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兵记者们,展现了我军官兵的战斗精神、强军文化、英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