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在京城首开先河:从本学期起,以“10+N+1”多元评价体系代替沿用数十年的三好学生评选。(《京华时报》2月16日)
看到这样的报道笔者却高兴不起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评价体系的推翻或否定,必然会有另一种评价体系的出笼。从北京二实小的探索看,取代之的“10+N+1”多元评价体系虽然名字好听,实际上没有改变这种评比的格局,比起“三好”评选有过之而不及,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可能还让孩子们负担更重、压力更大、竞争更加残酷。
时下,我们搞改革没有错,但是不能一味搞全盘否定、另起炉灶、标新立异式的改革,象德智体“三好生”这样的评比方式,不仅简单易行,而且为大家都熟知和接受,成为孩子们的追求和激励方向之一,属于基本素质要求。弄出一个“10+N+1”来,按照他们的介绍,其中“10”代表美德,如爱心、爱国、诚信、合作、乐于助人等,以鼓励孩子全面发展;“N”指获得区级以上科技、文体等奖项;“1”指专长或特长,以激励孩子发挥自身优势。这套新标准将与小升初推优衔接,如“10”部分的一个奖项为1分,“N”部分为2分,另外诸如小钱学森奖等项目,也可获得加分。天啦,这么多项目,不仅让孩子们无所适从,连内容恐怕都要专门发个小册子来背诵或记忆,这样的评选对孩子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企望每个孩子都成为全能优秀冠军,显然是不现实和不可思议的,这不仅对孩子是无形的压力,也是对家长更重的负担。孩子们恐怕不仅课上不完,还要继续为了加分而去课外拼搏竞争抢分,看来正是“适应”了当前“新形势”的需求啊。
改革不可怕,乱改革才可怕。千万不能以改革创新为名,搞出许多新花样,热衷于新的评比形式,最后苦的是孩子,折腾的也是孩子,而对教育带来的只能是更大的伤害。中小学教育就是好好教孩子读书学习,老老实实当好教书人,不要再出那么多花花肠子了,还是给教育和校园多一点宁静、少一点干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