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仍是兵
退伍转业军人、离退休老兵,丢不掉笔杆和热情。包括金陵晚报在内的媒体都有不少退役军人的身影。
1986年怀揣文学梦入伍的赵启杰,当过驾驶员、修理工,养过猪、种过菜,业余时间摇笔杆。“处女作”变成铅字,竟高兴得误了春节回家探亲的火车。转业六合短短几年出版《农村兵》、《曾经当兵》、《老枪把子》等多部军旅题材长篇小说,成了不穿军装的兵作家。
军人敢于仗义执言。徐福庚因经常帮助军人和军属维权,被《解放军报》称为维权“一支笔”。转业后的徐福庚,有空就带着相机去“扫街”,作品频频见报。南京“掏沟婆”、刷马桶老太、新街口“环卫奶奶”、帮捡瓶子的交警……这些感人轰动的形象都是他抓拍的独家图片。刚正不阿无情批评,又让他成了城市的啄木鸟。
荣立二等功的南京军区某基地原报道员程传军,拿着剪贴本被《皖西日报》相中,如今已成骨干记者。记者连线,他说,金陵晚报是自己的好老师,军营给了打拼的资本。安徽砀山梨管委会的刘效仁,原是驻宁某部的高产报道员,现已是知名评论人。常在媒体露脸的陈旻、陈光明、汪晓霞、刘方志、吴俊、张全连、吴德、孙云才、毛成宽、冯华等,兵记者的经历成了他们的人生财富。
欧阳修37代孙欧阳兆堂,在南京军区军史馆工作时,曾收到一位志愿军烈士后代渴望寻找父亲姚钧鉴资料的来信,线索仅有烈士留下的家书信封。他通过军博、解放军档案馆和媒体朋友架桥,去年与安徽电视台共同想出给烈士画像的方法,圆了姚存林老人一个“父亲”梦。
翻开《离退休生活》,就能读到军休老兵经受战争血与火洗礼的烙印,身上的军情、军味、军魂挥之不去。当过军事记者的徐志耕、史振洪、王浩钟宝刀不老,徐志耕与战友办起杂志,史振洪到钟山学院培育未来记者,王浩钟参与《铁军》编辑工作抢救革命史绩。龚志聪退休后下基层、到农村、走军营,写官兵写社会,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练红宁 刘大君 毛蕾)(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2012年1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