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庚捧起包括金陵晚报在内的13本剪贴本练红宁摄影
兵记者们用镜头聚焦军营 李艺轩 摄
读着《中国的西北角》不能不想起范长江的新闻长征,读着《谁是最可爱的人》似乎跟随魏巍走进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读着《南京大屠杀》仿佛看到徐志耕骑车百日聆听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他们都无愧于“兵记者”的称号。在第13个记者节,金陵晚报记者有幸寻访到一些兵记者的新闻轨迹。
笔下练就英雄汉
兵马未动,舆论先行。不懈人生,笔走春秋,用赤诚奉献冲锋在硝烟前列、战斗前线,用热血铸就新闻的军魂。
“拼命三郎”——这是足迹遍布东南军营内外,获得全军摄影“十佳”及解放军第五届摄影艺术奖第一名、荣立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约万幅作品见证近30年摄影人生的南京军区司令部直工部新闻摄影干事张军荣的写照。
有一年,他在某海岛被女兵哨所怪石林立、浓雾弥漫、海风将钢筋蚀成细铁丝的恶劣自然环境惊叹。不久,“那山那水那九个女兵”的组照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刊出,引起强烈反响和学习热潮。他在特种部队飞机欲降点的冰凉地面等拍,一趴就是半小时……在光影世界遨游的张军荣,早已影像双栖,许多优秀新闻登陆央视《新闻联播》及《东方之子》等。
已是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干事的马胜伟入行就是从写身边的人和事开始的。19年来,无论采写“小事件”还是“大典型”,他都“苦并快乐”着。《风雨中,谁给他前行的力量》获得解放军新闻奖,他4次立三等功,连续4年被评为解放军报优秀特约记者。
南京警备区政治部干事仓晓,曾是驻香港部队某大队的新闻发言人。今年2月和10月,穿便装上下班途中两次救助突发疾病倒地的老人。面对电视镜头,他说:“是军人都会这样做的!”
驻宁某部政治处溧水籍专职报道员刘光亮,受大阅兵熏陶走进军营,以笔作枪,发表作品150余万字,荣获全国首届精短文学作品选拔赛二等奖,并出版新闻集《青藤》。带的徒弟考上军校或退伍当上编辑,他依然是个新闻兵。
去年的《军事记者》曾以《亦文亦武一“文才”》介绍柯文才。入伍头年比武第一“英雄形象”进了旅史馆。到了省军区的“柯记者”主动下连再当警卫班长,采写的《这个士官有绝活》、《火热青春在军营闪光》成新华网“红帖”并被全军政工网聘为“特约记者”。武警江苏省总队政治部秘书莫笑赞难忘19年前冒着生命危险冲到火灾一线采访的经历,稿子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
在全国全军及南京的媒体上,胡春雷、罗广毅、邵敏、黄建东、汪志忠、贲道春、肖日东、严满伟、黄金衔、谢明明、高铭华、杨晨等名字不时出现,他们用笔杆子战斗,情满军营,令人动容……
女兵记者也精彩
解放军报《军事记者》曾登过一篇《南京军区新闻女将素描》,赞扬军中才女们吃苦奉献、挑灯夜战,用双脚和勤奋写下花木兰娘子军巾帼不让须眉的篇章。
擅节目主持、编小品、写歌词的海军指挥学院待安置军官秦若云,从文化干事转型搞新闻。2008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59周年,她赶赴海军诞生地泰州采访,整整48小时没合眼,创下一天在《人民海军》报发表一个报眼、一个半版通讯、一个整版报告文学的佳绩;2009年,她写的长篇通讯《惊涛卷起千堆雪》在中央电台全文播出并获一等奖,散文《馥郁书香伴我蓝色航程》获全军“读书成才”征文一等奖。先后荣膺首届解放军新闻奖,连续四年获海军新闻一等奖,3次荣立三等功,2011年被总政表彰为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一年盛夏,某部外业队远赴边陲执行任务,女干事陈敏敏随队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一天,发现一位军官闷闷不乐,得知其因奔赴边关,女友闹起别扭。便发动队员写了份“给未来准嫂子的信”,附上感人照片和日记,女友看后泪流满面,主动打电话言好。高原丛林,群岛礁盘,演习现场,抒写着她的赤诚和感动。
上海某驻军医院南京籍干事孙燕,从二军大毕业后改行新闻干事。2008年汶川大地震,主动请缨上前线,一呆就是70天,写下《抗震救灾军医喜得千金 灾区百姓做蛋糕祝贺》、《一对军医夫妇的“生死约定”》等数百篇文章,拍下数以千计的图像资料。2008年8月,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整版介绍18位救灾兵记者事迹,孙燕是唯一的女军人。
从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南京军区司令部第三干休所干事王林燕成了老干部喜爱的笑嘻嘻的女兵记者。老干部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回忆是她取之不竭的新闻源泉。王格善当年参加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王林燕的问答式让老首长激情忆出《军区支持长江大桥建设情况》。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军事顾问、侦察英雄曹兴德荣膺“感动南京”十大英模人物后,她迅速写成稿件和3000字随笔发表。老干部很乐意向她吐露峥嵘岁月,有的还要她帮助写回忆录。
堪称军事新闻大姐大的蔡华勤,任团职干部时仍以女军人的果敢,跟随军列千里追踪押运兵生活,独特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跟八月一日出生,走进八一军营,曾在八一医院工作过的龚怡一样,刘瑞、沈抒、孟锦、索妮的笔下都是鲜活的女兵生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大学生女兵陈倩还出版诗集《一位女兵献给时代的花束》,人民日报分社副社长、著名作家袁亚平为她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