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同志曾对这首作于四渡赤水战役期间的《忆秦娥·娄山关》加了一段批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踏访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地,上娄山、访苟坝、寻渡口……重温那段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战斗历史,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伟人当时的心境,广大红军指战员不畏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充满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形象,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热血遍洒青杠坡
1935年初,长江以南、乌江以北的川、滇、黔交界地区。国民党军148个团40余万人,从四面八方对中央红军实施“合围”。
“我们那时才3万来人。”遵义市健在老红军、91岁的王道金回忆说,“更困难的是,长征两个多月来不停地打,大家都快累垮了,子弹袋也空了。”红军处在天时地利尽失的危境中。
按照遵义会议的决定,中央红军于1935年1月19日由遵义向赤水河疾进,预定夺取川黔边境的土城和赤水县城,相机北渡长江。1月28日,从拂晓到傍晚,红军在距土城4公里的青杠坡与尾追的川军“模范师”展开激战。
土城镇团结街,一座原称“花园”的中西合璧两层砖楼,当年是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现在是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之战是一场异常惨烈的胶着战。”纪念馆解说员告诉我们,“红军装备较差,每人只有20发子弹。但他们不怕牺牲,对敌人阵地发动数十次冲锋。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山谷里,倒下了3000多名红军将士。”
此役,红军总司令朱德亲上火线指挥,干部团团长陈赓冲锋在前,五团政委赵云龙牺牲,营、连、排级干部牺牲数十人。聂荣臻元帅曾说,红军打仗打的是干部,打的是党团员,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伤亡数常常占到伤亡总数的25%,甚至50%。这是红军军心团结和士气旺盛的关键因素。
四渡赤水出奇兵
发源于云贵交界山区的赤水河,蜿蜒穿行于川、黔、滇三省边界的崇山峻岭之间,北流汇入长江。1935年1月29日至3月22日,中央红军4次往来跨过这条河,进行大小战斗30多次,这就是四渡赤水战役。25年后,毛泽东对来访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说,四渡赤水是他的得意之笔。
“一渡赤水后,我们以为会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96岁的老红军肖清友回忆说,“上级却突然通知不渡长江了”,因为川军有30个团布防长江。
中央红军开进到云南扎西一带,在那里进行整编。整编之后,各级干部层层下放,师长、师政委下放当团长、团政委,团长、团政委下放任营长、教导员,营、连干部下放到连、排。甚至出现了“连长班”――三军团通讯班的10位战士,整编前都是连长。大家并不计较“官越当越小”,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正如歌中所唱:“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91岁的老红军袁林回忆:“那段时间我们天天都在走。”
红军的“走”不是逃跑主义的行军,而是敌变我变,“以走制敌”。为了寻求战略主动,毛泽东指挥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5天内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城,毙、伤、俘敌5400余人。王道金还记得当年的兴奋,“扁了好久的子弹袋,这下都装满了”。
接着,红军大摇大摆三渡赤水,摆出要北渡长江的架势,把国民党重兵诱至川南,自己却“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四渡赤水,日夜兼程,南渡乌江,跳出合围圈。接着,佯攻贵阳、调动滇军,西进云南、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彻底甩掉几十万敌军。
四渡赤水战役期间,军情瞬息万变,中革军委下达数十道行动命令。“部队在崇山峻岭间来回迂回转移,非常疲惫,但从上到下没有抗命不遵的,没有开小差的,一些行军中走丢了的也千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