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市是宁乡老粮仓古镇的一个小集镇,一条繁荣的小街。听说要寻找章子客,街上的人都笑了:“我们这条街的人都会打章子。”
何谓"章子客"?就是从事金银首饰加工的人。该技艺分布于宁乡的唐市、老粮仓,辐射至枫木桥、流沙河一带。长沙人熟知的金银首饰知名品牌张万福、克拉海洋,创办者都是从唐市的章子客起家的。
现在的唐市有2万多名“章子客”!打章子的技术由父传子、兄传弟、叔传侄。在唐市,几乎每个人都能对打章子说出个一二来。唐市“章子”的发展,就是靠着这种广泛的普及和家族的传承,一代一代,日趋壮大。
演示打章子的是50岁的吴春明。“我的手艺是从伯父那里学来的,几个堂兄弟都在外地打章子。”吴春明说,他自己在唐市开了一个不小的日杂店,闲时也打章子。在他家的一个小房间里,他拿出了打章客必备的家什---打章箱,里面放着各种工具---小铁锤、锉刀、钢锯、吹火管、雕刻刀、蜡烛等,一应俱全。
加工一枚章子要经过30道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六个环节:熔料、切材、打型、刻字、打磨、抛光。吴春明说:“就打一个最简单的银戒指吧。”只见他拿出一小粒银子,左手用镊子夹住,右手用小铁锤叮叮咚咚地锤起来,一下轻,一下重,锤得很有节奏,一会儿,银粒子变成了小银条。对着光,吴春明眯着眼睛看了一下银条,然后加温再锤。他点燃一根蜡烛,取出一根铜吹管,就着烛火,鼓起嘴吹气,将烛火吹到银条上软化银子。“老一辈打章还用这种铜吹管,年轻一代都不用了,用皮老虎。”他解释说,“皮老虎里面灌着燃气,用脚一踩,吹火筒出火熔化银子,方便许多。”
软化了的银条被吴春明嵌入打章箱上的条形码中再次敲打定型,不久,一根很薄、中间稍宽两头稍窄的银条成型了。吴春明拿出一个戒指套筒,把银条围着套筒绕起来,并从上捋下,变戏法似的,一枚银戒指便落在他手上了。接着是抛光,手摇抛光器就装在箱子底部,吱吱呀呀一番摇动,吴春明得意地笑着,一枚银光闪闪的银戒指就成了。
吴春明说,剩下的就是雕刻了,戒指上刻名字、手镯上雕花都是细活,很费眼神。好多章子客不到60岁便不能干了,“眼神不行了!”
唐市在宋代称麻源县,元时设市镇。唐宋时期,老粮仓兴起印章雕刻工艺,清光绪年间,家族式的沈家银坊“合义行”最为著名,随后,"宏发""永发"银坊相继出现,涌现了许多手艺精湛的艺人,全靠"打章"作为外出谋生、养家糊口以及发家致富的手段。这些“章子客”凭借一双巧手打章子,挣回了票子,盖起了房子,开上了车子,还使得“唐市章子”的名号遍布全国,更打出国门,“打”到了俄罗斯、蒙古、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形成了独特的章子文化。
老粮仓人祖辈都在这里打章子,开始主要以刻木章子为主,后来也刻铜、铝章子。打章业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末,"章子客"们瞄准了金银首饰加工的巨大市场,不少人成功了,唐市"章子客"的名气也出来了。唐市"章子客"许多在周大福、老凤祥、雅福等珠宝店做过工,有些人赚了钱便自己开店,成了珠宝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