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花炮响天下,天下花炮数浏阳。" 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浏阳大瑶镇,这里是浏阳花炮的源头。史料表明,1400年前,爆竹由大瑶人李畋发明。唐代《异闻录》记载:"李畋居中,邻人仲叟家为山魈所崇,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惊循,至晓,寂然安贴。" 看来最早的"爆竹"大抵是经火烧竹子所发出的爆裂之声,纸筒卷火药爆竹发明之后,"爆竹"这个俗称也就传了下来。
清雍正元年(1723),浏阳鞭炮被列为朝廷贡品,声势大振,从此大量进入市场;乾隆四年(1739),鞭炮制作进入商品化生产,浏阳也开始成为"湖南爆竹制造之中心地"。当时著名的爆庄有"培德厚""绥丰永""永庆祥""德丰源"等。
据《浏阳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爆庄增至81家,其中县城62家、金刚头7家、大瑶铺2家。"
浏阳花炮博物馆,占地近千平方米的仿唐建筑,流檐翘角,雕梁画栋。进入里面的传统工艺展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土纸的加工,硝石的熬制,炭末和红白泥的选择,仿佛又来到了千年前的唐宋,听到了爆竹的脆响,闻到了爆竹的清香,看到了通红的爆竹屑上飘散的缕缕青烟,不由得想起王安石《元日》里的句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想起这爆竹就来自浏阳,就有了恍如梦幻的感觉。
浏阳花炮生产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就地取材,用土纸、土硝、硫黄、炭末、红白泥土等为原料,总共12道流程、72道工序。材料并不复杂,关键就在于制造工艺。" 一纸二硝三做手",这是流行于浏阳鞭炮行业的老话,其中"做手"说的就是"手工工艺"。不过,纸和火药都有讲究,纸分爆料纸、皮子纸和雪花纸,爆料纸用来直接装裹火药,炭要杉木烧制的。
"花炮制作工艺繁杂,一般人只能掌握其中几道。硫黄、木炭这些原料的搭配在古代是家传的秘密,掌握配方的师傅会谨慎地选择传人。"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我。
如今,这些传统手艺已被机械化取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业人员已研制成功安全可靠、无公害的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观烟花、室内和舞台烟花等高科技新产品,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花炮燃放也可由传统的手工点火改为遥控点火,燃放程序全部由电脑编排操控。手工制作花炮成为一种记忆、一种文化、一种传统。
目前, 浏阳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约30万人,年产值达200亿元,占全国70%;花炮企业集团公司12家,上市公司2家,亿元企业10多家,形成了一个集生产、经营、科研、印刷、设计、包装、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对浏阳经济的整体贡献率达50%,是湖南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50大产业之一。浏阳花炮品种丰富,现有14大类5000多个品种,出口销往美洲、欧洲、东南亚等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和自治区。浏阳是全球烟花爆竹生产贸易基地、科研中心和国家命名的"中国烟花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