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二年“八一”建军九叶剑英怀念当年在于都河边,与刘伯坚同志依依惜别的心情,赋诗一首:
“红军抗日事长征,
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
荆卿豪气渐离情。”
这是多么雄壮豪迈、寓意深邃的访篇啊!战国时荆轲赴秦刺秦王政,其好友高渐离到易水击筑送行,荆轲和歌:“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叶剑英用古代这位志土慷慨赴难、义无反顾的豪情壮志来赞喻刘伯坚的高大形象,表达了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他每回忆这段历史,心情部十分沉重。
“问君西游何时还”
长征开始了。叶剑英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率总司令部一、二、三、四、五局,总政治部机关、干部团和直属部队分四个梯队(代号红安),从瑞金出发,向于都集结。秦邦宪(博古)、李德(华夫)、张闻天(洛甫)、毛泽东、王稼祥等随军委第一纵队行动。李维汉任军委第二纵队司令员,邓发任副司令员,姚吉任代参谋长,包括中央机关和后勤系统(代号红章),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等和三十二名女同志,随第二纵队行动,一、二纵队并肩前进。
在开始集结和突围初期,为了避免敌机轰炸,规定夜行军。每天下午五点半左右,部队吃完晚饭,集合出发的号音就吹响了,战士们穿着灰色的军装,扎着皮带和绑腿,背着背包、枪支、手榴弹和充足的子弹,携带十天的干粮,一队队向集结地开进。步伐声、马蹄声、歌唱声交织在一起。
叶剑英司令员身着灰军装,腰插左轮手枪,迈着坚定的步伐,踏上了新的征途。
十月二十一日,叶剑英率领的军委第一纵队随主力红军前进。在信丰河地区,林彪、聂荣臻率领的一军团和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三军团分左右两路突破了敌人第一道封锁线。九军团随一军团左侧跟近并掩护,八军团随三军团右侧跟进并掩护,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居中,董振堂、李卓然率领的五军团在刘伯承协助下殿后。这是突围的部署,也是行军的序列。全军八万多人携带大扎辎重,搬家式的在羊肠小道上行进,行动非常缓慢,半个月之后,在湖南汝城、城口之间,通过了敌人给二道封锁线。十月十五日,在良田、宜章之间,通过了敌人第三道封锁线。此时,蒋介石判明主力红军意图,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罗织刘建绪、出岳、周浑元等五路“追剿”红军。又令陈济棠、白崇禧在粤、桂过堵截红军。红军指战员与敌军浴血奋战,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于十一月末分四路渡过湘江,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这是突围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战斗,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避战方针和拙劣指挥,使部队损失过半。
突围行军中各种命令、指示要及时下达,部队的行动和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上报,尤其是敌军的部署、动态要及时掌握,通信联络一分钟也不能中断。叶剑英精心组织电台的同志,分几个梯队交替行军,昼夜坚持工作,保证通信联络畅通无阻,及时地为军委提供准确的敌情动态。
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以后,进入西延山区,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界山。叶剑英登上这座高山,极目了望。远处,机枪的声音很密,后卫部队正在阻击敌人。脚下,险峻的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石梯,只有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有几匹马从崖上跌下去不能动了。伤病员在此都下了担架,被同志们背着搀着走。叶剑英越走心情越沉重,他想到那么多同志牺牲了,部队从八万余锐减到三万多人,到哪里去补充?此情此景,使他分外想念根据地,想念毛泽东、朱德艰苦创建的中央根据地。他不禁引吭高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