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毛主席万岁,要看他有没有衣服穿,有没有饭吃”。 [8] 陈云的探索引起了中共中央的关注,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过去陈云同志提过:先市场,后基建,先安排好市场,再安排基建。黄敬同志不赞成。现在看来,陈云同志的意见是对的。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 [9]
陈云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此仍极为关切。1978年,陈云就大力主张进口粮食,以改善和稳定农民生活,并指出:“建国快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讨饭的,怎么行呢?要放松一头,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如果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农民就会造反,支部书记会带队进城要饭。” [5](p.236) 1980年,波兰爆发全国范围的工人罢工事件,陈云借此强调:“经济工作搞不好,宣传工作搞不好,会翻船的。”当时的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还引述陈云的话说:“陈云同志讲,我们有没有可能发生波兰事件?对此要充分警惕。如果我们经济工作处理得不好,宣传工作处理得不好,有可能发生波兰事件。” [9](p.262) 1981年,陈云还指出:“不建设,经济搞不上去,日子就这样过去了,那就会像小平同志讲的,我们在台上的人都要下台。” [6](p.489) 可见,陈云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发展经济建设从而根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当然,除了经济建设,陈云也很重视民主与法制对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作用。他曾明确指出:“请愿,冲办公室,不行。要有民主,还要守法。民主是必须的,守法也是必须的。没有这两条,我们一事无成。” [5](p.257) 但从整体上看,陈云还是抓住根本,更主要的是深入认识和把握了经济建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关系。
三、经济工作中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处理
陈云正确认识了执政后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复杂变化,并从根本上指出了经济建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关系,在主持经济工作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手段的调节
陈云一直很注重用经济手段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如强调“向农民收买粮食要按经济原则办事,农民只要不吃亏,就愿意把粮食卖给我们” [1](p.514) ,再如用推广定息的办法来处理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实行定息以后,工厂的生产关系有了很大改变,国家对工厂的关系,资本家对工厂的关系,都改变了。定息就是保持私股在一定时期内的定额利润,而企业可以基本上由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来经营管理。” [2](p.288)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1.用经济手段来正确处理人民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
早在东北的接收工作中,陈云就通过修正工薪标准来调节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他指出:过去“评定工薪以中等工薪为标准,必然下向上顶,上向下压,产生平均主义现象,妨害积极性和技术的提高,也就妨害生产的提高”,修正标准“是按照各企业各种职工各人的能力来评定其应得的工薪报酬,能力越大,所得越多,使各种职工都具有积极上进的热情和上进心”,“普通职工的最低工薪提高到六十分(过去是四十分),业务管理者与专门技术人员的最高工薪可达三百分”,原来的“最高工薪规定为一百一十分,连专门技术家、大学教授都不能超过,这就严重地妨害了职工群众的积极和向上心”。 [10] 可见,通过新的工资制度,打破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平均主义矛盾。直到改革开放,陈云还仍坚持这一点,指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一样,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工资收入上高一些,这是合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也是合乎人民长远利益的。不这样做,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上去,生产力也不可能上去。” [5](p.313) 由此,陈云大力支持打破平均主义的改革,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