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的处理方法是,提出的要求凡是对的,都应满足;不对的,要批评;有困难暂时解决不了的,要讲清楚,说老实话;除现行反革命以外,一律不抓、不开除。” [7](pp.368~369) 这就明确指出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也存在人民内部矛盾,而且人民内部矛盾随着革命的胜利而直接明显起来;人民内部矛盾中不排除有反革命分子的利用,但要注意区分,不能把人民内部矛盾扩大为敌我矛盾,人民闹事不能看成是反革命;对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处理是不同的,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对反革命分子才能采取专政措施。
二、经济建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关系
早在东北接收城市工作中,陈云就指出:由于战争形势的转变,城市的作用与过去不同,“过去,刚进城市就发动群众,搞清算斗争。后来,又在工厂、商店发动工人、店员闹分红。应当明确,这些做法都不对,而且都不是治本的办法。治本的办法只有生产” [1](p.509) 。新中国成立前夕,陈云在会见一位工会主席时还说:“工会工作,不能再像我们过去那样领导工人搞经济斗争了,否则就是自己拆自己的墙角。解放了,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工会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工人抓生产,搞经济建设。” [1](p.576) 这都指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矛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夺取政权前后是不同的。在夺取政权前,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要搞斗争,而夺取政权后,“治本的方法只有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持中央的经济工作,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人民内部矛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他在1957年指出:“解放七年来,人民政府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有进步,但还有困难,有些困难还不能一下子都解决,工人、农民、公务人员生活水平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是人民闹事的根本原因。”“我们在经济工作、政治工作以及工作方法上都可能犯错误,例如,把学生和工人招收得多了,分配和安排不了,这也是人民闹事的一个原因。中国革命由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用了二十四年才摸索出一套规律,经济建设要摸索出规律,也需要一定时间。可以要求这个时间短些,避免出大乱子,但乱子总会出的,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7](p.368) 这就明确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经济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这个认识和1956年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际情况也是相一致的,说明了陈云善于实事求是地发现和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且,陈云以此认识指导经济工作,提出要像摸索中国革命规律一样,尽量快些摸索出经济建设的规律,避免人民内部矛盾出现“大乱子”,从而表达了他希望尽快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冷静思路和恳切心情。
陈云不断摸索经济建设的规律,尤其注重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在工作中再三强调:“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 [5](p.29) 1956年波匈事件发生后,更促使陈云思考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他多次指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矛盾要很好解决,现在国内市场很紧张,人人都有意见。今后搞建设,粮食、肉、植物油等吃的东西必须得到保证。”“物资平衡决定于物资的分配方法,要首先保证生产和市场的最低需要,然后才能用来搞基本建设,否则就是只顾建设,不要人民。”“物资分配方面,过去照顾基建多,照顾生产少。今后应该首先保证生产,其中主要部分应该保证最低限度的民生,有余再搞建设。这样,基本建设就不容易冒了,也可以避免东欧国家的错误。” [7](pp.337~338、353、357) 1957年,陈云更尖锐地指出:“经济不摆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上,我看建设是不稳固的”,“如果只注意工业建设,不注意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工人就可能闹事”,“老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