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如何部署。当然这两方面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因此陈云同志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在这里吃饭是必须首先考虑的,是第一位的,但为了人民生活能够逐步改善,国防力量能够不断壮大,也就是说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就必须努力从事经济建设。
正是陈云同志在经济工作的一系列真知灼见和富有成效的工作,才使共和国的巨轮在风雨飘摇中得以艰难地前进。 俗语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陈云同志心中装着人民,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民说话,因而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使他胸怀坦荡,心胸开阔,目标远大,激励他始终保持乐观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境界。
3、淡泊名利,坚持原则
陈云同志一生淡泊名利。他曾经书写过这样一个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陈云同志非常谦虚,历来不愿意宣传自己,但对党的事业则看得重似千钧,即使自己有身败名裂的风险也坚持原则。陈云同志主持全国经济工作多年,成就巨大,功勋卓著。解决初期,陈云认为:无产阶级领导全国政权以后,必须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国民经济,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要使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全局观点和长远观点出发,实行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区分轻重缓急;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重视工业的主导作用;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积累与消费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要坚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两个文明一起抓;要培养造就各种人才,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资源;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在制订与实施国民经济计划时,陈云同志认为最重要的是统筹规划,综合平衡。所谓统筹规划是指必须从国民经济的全局着眼来规划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个侧面,也就是要从互相联系中考虑各自的规划,实行全国一盘棋;不能把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地区割裂开,孤立地只考虑本部门本地区的发展。所谓综合平衡就是说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地发展。陈云说:“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在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具体的比例符合实际需要呢?“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会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合是合比例的。”
陈云经济思想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实践经验证明,当陈云经济思想能够成为党和政府安排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得就比较迅速、顺利、效益较好,例如50年代大部分时间和60年代前期的经济调整时期。 这些事实都是有目共睹的。
陈云同志居功不自傲,不愿多谈及自己的功绩,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是挺身而出,即使是“禁区”也是敢闯敢冲:1958年12月在湖北武昌召开的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其中1959年钢的生产计划指标是2000万吨,生铁的生产指标是2900万吨。为留有余地,对外公布时钢的生产指标是1800万吨,铁2700万吨。陈云同志一向注意调查研究,认为这些指标高了,一旦公布了,会使国民经济受到损失,给工作带来很大被动。在公布以前, 陈云同志虽然处于逆境中(因1958年初毛泽东同志在南宁会议上严厉批判了反冒进的提法,指名严肃地批评了陈云同志),仍然提出了意见,他找当时中央书记处一位候补书记,主管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当面谈,直接提出建议,不要公布1959年钢铁粮棉4大生产指标。这位领导同志出于善意,从维护党内团结的愿望出发,劝陈云同志不要再提这个意见。武昌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