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特别是领导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实践的产物,是在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负责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并领导中共国统区组织期间倡导和培育起来的。这种革命精神因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重庆红岩而得名。红岩精神曾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仍然是鼓舞全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1991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来重庆视察,在瞻仰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红岩革命纪念地之后,欣然命笔书写了“弘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1的题词,这是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所倡导并培育的红岩精神何以具有如此伟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呢?本文试图就此作个初步探讨。
一
红岩精神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产物。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就是国民党统治区。
从1937年7月至1949年10月的12年,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个期间,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抗日战争,驱逐了日本侵略者,挽救了民族危亡;接着又经过三年半人民解放战争,打垮了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了新中国。红岩精神就是适应这一根本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
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除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英明正确以外,靠的就是革命精神的巨大感召作用,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亿万人民之所以能够不顾蒋介石集团的白色恐怖,一心跟着共产党,就在于周恩来所倡导和培育的红岩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这就是红岩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至于红岩精神形成的特殊社会环境,这是显而易见的。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依然同大革命失败后的情况一样,主要是在两个阵地上开展革命活动:一个是武装斗争地区,即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后期称为解放区;一个是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战争时期还包括被日本占领的敌占区),国统区后来被称为蒋管区。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两个地区进行活动,都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因为,抗战爆发后建立起来的国共两党之间的新的合作关系,虽然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然而正如周恩来所说:“中国的统一战线不仅是不平等的,而且也不是公开(的)法定的。”2。对蒋介石来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由于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而逼成的。“蒋(介石)的思想基本上是反共的”3,他坚持实行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政策。国民党一直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发展;不承认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不断制造磨擦,屡屡掀起反共高潮;在国统区则不给予共产党和其他小党派的合法地位,尤其不允许有共产党组织存在。所以,在国统区工作的共产党人面临更大的困难,他们处在极其复杂险恶又是十分重要的革命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