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老太婆”屹立华蓥山
《红岩》小说
华蓥山游击队革命烈士纪念碑
华蓥山游击队群雕
新华日报纸厂遗址(贮料池)
《红岩》的作者杨益言说过:“华蓥山游击队的武装斗争精神应该是红岩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蓥山区几十年风风火火的革命斗争与川东各地的革命斗争,共同铸就了‘红岩精神’。”这些年来,红岩精神孕育了渝广两地的红色文化,让渝广两地的百姓血脉相连,并成为了渝广两地的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地下斗争将渝广两地拉得更紧
在华蓥市阳和镇老街的一幢小楼里,记者见到了革命烈士左国政的妻子刘云珍。提起早年去世的丈夫,刘云珍依旧难掩悲伤,“我和他从小就定的娃娃亲。他回乡教书后,就时常叫很多人来家里摆谈。当时我也不知道什么情况,问他只说是做生意,所以他们在家中宣誓入党我都不知情。”刘云珍说,直到左国政被乡公所抓走,她才知道他是地下党。之后,左国政先后被押往岳池、重庆渣滓洞监狱关押,最终在重庆歌乐山牺牲。
像左国政一样的华蓥山烈士还有很多,在阳和镇的华蓥山游击队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刻着60多名华蓥山区的英雄儿女的名字。他们都是在川东地下斗争和华蓥山武装起义中,被敌人逮捕后关进“人间魔窟”——重庆中美合作所(又称重庆渣滓洞监狱)的60多名革命烈士。他们生活、战斗在华蓥山,与重庆地下党员一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终牺牲在了重庆,这也使得地下斗争将重庆和广安两地拉得更紧。
纪念碑前,记者的思绪回到1926年。那年夏天,地下党员廖玉璧、熊尧蓂在岳池县黎梓尉(现中和镇)大会堂,召集民团数百人,组建华蓥山民团,华蓥山武装斗争从此开始。从第一支华蓥山游击队川北赤卫军建立,到改造绿林武装,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发动民众开展农民运动,最多时发展到四五百人,成为国民党反动政府心腹大患。虽然期间受到国民党的打压和迫害,但英勇的华蓥山儿女从未停止过地下活动。
在整个华蓥山地下斗争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应该是华蓥山武装起义。在解放战争时期,华蓥山作为重庆的“后院”,军事地位不容小觑,因此,这里成为人民解放运动的重要阵地。1948年7月8日,川东临委在岳池县罗渡镇伍俊儒家中召开了紧急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举行华蓥山武装大起义,由各工委组建支队,部队名为西南民主联军纵队——即华蓥山游击队。1948年8月10日,由五工委政委刘隆华组织领导地下党在代市镇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随即岳池伏龙、武胜三溪、合川金子沱接连响应,之后大足、达县、渠县等地也纷纷响应。武装起义一直到1949年9月,共有2000多人参与。其间,一部分地下党员被国民党逮捕并关进重庆渣滓洞监狱,一部分地下党员转移到重庆、垫江、南充等地继续战斗。此次武装起义,共有340多名烈士被杀害,其中有30多人为广安人。
华蓥山武装起义不仅在华蓥地区,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从重庆到达县、渠县,影响范围广,参加人数多,成为捣毁国民党政权的武装斗争的一部分,是解放川东的重要阵地。
专产“革命纸”的新华日报造纸厂
在华蓥山武装斗争中,还有一个地方让广安与重庆联系紧密。在最艰苦的斗争岁月(1941年至1945年间),华蓥市丁家坪出现了一个秘密的造纸厂——新华日报造纸厂,日产纸可达十万张,专线秘密供应重庆《新华日报》印报需要。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党报。但在报纸出版发行过程中,国民党反动政府多方刁难,对所需纸张实行严格封锁,妄图以断绝纸张供应阻挠《新华日报》的正常发行。
为突破纸张封锁,解决《新华日报》用纸困难,1941年秋,新华日报社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派苏芸、王治和谢长琮等共产党员化装成商人到广安、梁山等勘察选址。经过遴选,决定在造纸原料和煤炭资源丰富,政治基础好,运输便捷的华蓥山中段大垭口丁家坪处,利用停办的原广安“五权纸厂”厂房、设备,开办了《新华日报》自己的造纸厂——新华日报造纸厂(亦称中兴纸厂、丁家坪纸厂)。
1942年5月,纸厂正式投产。然而产纸容易,运纸难。国民党在沿途设下重重关卡严格检查,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为了使“革命纸”源源不断地输往重庆,华蓥山游击队中共地下党员丁鹏武、杨玉枢等,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打通了丁家坪至重庆沿途一百多公里的各个关卡,使生产出的纸经桐子坪、牛垭口,过双河镇(今华蓥城区)至清溪口上船,穿渠江、嘉陵江运抵重庆,保证了党的喉舌《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纸张供应。
如今,站在华蓥市阳和镇新华日报造纸厂遗址上,透过尚存的泡料池、碾料槽、煮料灶及部分厂房遗址,仿佛仍依稀可见当年纸厂源源不断地为《新华日报》生产、输送纸张的情景。正因为有了纸厂提供纸张,《新华日报》才能正常出版发行,报纸不仅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丑恶面目,而且还披露了“重庆谈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经过。而这段不凡的历史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红岩精神成川渝合作的精神力量
自古川渝一家亲,在华蓥山武装斗争中,有不少的仁人义士是重庆人,而领导重庆工运的杰出领导人和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烈士也不乏广安人,包括后来在重庆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广安人,都曾经在广安从事地下武装活动。红岩精神,深深融入两地人民的心中。
说起红岩精神,不得不提“双枪老太婆”。“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的陈联诗,从事地下工作,曾七次入狱脱险。1947年,陈联诗先后到华蓥的庆华、溪口、天池等地做统战工作,1948年活跃在华蓥山与重庆的交通线上,建立起秘密联络点,转移从华蓥山上撤下来的同志。新中国成立后,她在重庆妇联和文联工作。另一原型刘隆华是重庆巴县人,24岁的她来到广安从事地下工作,来到广安禄市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1948年8月,任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第五支队政委,参与领导了广安观阁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她先后担任重庆市妇联副主任、地方工业局局长、重庆市副市长兼计委主任等职。
而在华蓥山风景区的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还有一个个人们熟悉的名字:从邻水偏僻山乡走出去的重庆市委工运书记许建业(小说《红岩》人物许云峰的原型),沉着稳健的蒋可然,爽直诚恳的丁鹏武,坚强的民革战士潘仲轩,被狱友们亲切地称作“邓大妈”的邓惠中,老“布客”郑继先……
“红岩精神一脉相传,华蓥山红色历史文化是重庆红岩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红岩革命斗争史和华蓥山地下武装斗争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华蓥山是红岩革命的主战场,华蓥山的英烈们用青春的鲜血,染红了新中国的旗帜,书写了红岩精神最夺目的篇章,为川渝人民永远铭记。”华蓥山红色文化研究会主席李天明如此说道。如今,红岩精神已深深地根植于渝广大地,注入到两地人民的血脉中,凝集成两地人民的精神气质,成为两地发展经济的重要精神力量。
渝广弘扬“红岩精神”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光荣的象征,是渝广两地红色文化的起源。重庆、广安因红色而备受世人瞩目。
几十年来,“红岩精神”在重庆、广安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成为两地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渣滓洞、白公馆、华蓥山、邓小平故里景区……渝广两地的红色景点正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人到来,聆听过去,思考当下。“红岩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更成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