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吕玉兰》>>正文
田间歌唱吕玉兰,两页歌篇四十年———记田间作词歌篇的收藏及其它(组图)
2010-04-14 18:18:23
作者:盛昌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三.见证收藏有知音

    有心收藏什物的人,情系于物,物灵生情,围绕一物,定会衍生新物,由此而拓展为成果。自从收藏了歌篇之后,我就很注意吕玉兰的有关信息。有一天,在一张地方小报上浏览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吕玉兰病逝了,这个划时代的中国妇女、中国农民骄傲的人物,令人痛心地长眠不醒了,这时间是1993年。五年后,1998年,一个让人尊敬和感动的男子汉――新华社的一个记者,名叫江山的人写出了一部辉煌著作,题目叫《吕玉兰》,我很快在书店买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自不用说。重要的是,这部书让我感情的追踪和收藏的信息都同时得到了延续。江山是吕玉兰的夫君,他在吕玉兰去世后,奋力笔耕,终于成就了吕玉兰一生的辉煌。多少次,我翻动这本书,对作者及传主这两位人物同时充满了仰慕之情,当然,我直接关注的是:有没有提到田间的诗。终于,我盼望的东西出现了。在该书的第236-237页,歌词的原型赫然入目了,一个单独的段落,字迹是那样的清晰,现将这个段落引录下来。

    我国已故著名诗人田间,60年代中期曾到东留善固深入生活,创作一首题为《不怕风吹浪打》的诗,被作曲家谱成歌曲,在群众中广泛传唱,这首诗热情讴歌了当时吕玉兰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不屈品格和英勇事迹。这首诗,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但感情是真挚的。诗中写道:

    不怕风吹浪打
    不怕走石飞沙

    主席著作是指南
    姑娘胆略比天大

    十五岁立下斗天志
    二十岁创业当了家

    穷沙窝里把根扎
    开出一枝玉兰花

    主席的教导记在心
    工作就是斗争

    十年斗争为革命
    十年树木长成林

    谁说妮子心眼傻
    姑娘青春似火红

    坚守社会主义阵地
    打退资本主义进攻

    不怕险途难关
    不怕明枪暗箭

    毛泽东时代好青年
    顶风压浪冒风险

    带起一班英雄汉
    双手挽起狂澜

    玉兰花开传千里
    乘风破浪再过万重山

    在这里,不光有介绍语,还原原本本地引出了全诗。诗题是《不怕风吹浪打》。书中不仅明确了当年我收藏的歌词确是田间的诗作,又明确了创作时间——“六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中期”?到底是哪一年,江山没有确定年份,而用了一个时间的延宕语。一个细节,透出了作者写作的认真与严肃。读了书,问题就很好解释了,田间创作诗歌的时候,吕玉兰还没有谈恋爱,她与江山的婚事完全是后来的事情。江山另一个“不知”的是:作曲家是谁?倘若他知道的话,绝对会充满万分感激的心情将“云翔”的大名点出来。而我的歌篇分明写到:云翔作曲。可惜的是,我本人也没有查出,真有点对不住作曲者。从曲调的创作风格及前后变化来看,他应当是一位很熟悉山东、河北一带民间戏曲的作家(吕玉兰的家乡原属山东省临西县,1964年划入河北)。还有,江山明确写出田间的诗已转化成歌曲在“群众中广泛传唱”但,田间――被写成了田涧,他似乎也不知,他可能根本没有见过那两页歌篇,起码是他顾不得那么细。到底是打错字了呢,还是当时的一种避讳呢?甚至是田间曾用此临时做笔名呢?我猜想,也许是打印歌篇时,曾征求田间老诗人的意见,临场生发,而写成“田涧”。但,江山的作品与吕玉兰当年所说,完全是一回事,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江山在短短的几句介绍中,有两句画龙点睛的用语即“这首诗,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但感情是真挚的”这里用“但”字的转折句,字字闪光,很让人感思不已。吕玉兰已成了历史人物,这位巾帼英雄已长眠不醒了,写她的书只能供后人阅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青年人,再读田间的诗很难入境了。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不同的社会背景,会涌现不同的杰出人物。然而,社会无论如何发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受人尊敬而卓有贡献的英雄豪杰,一定会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风采留存史册,让有心人永远怀想不已。吕玉兰是这样,田间老诗人何尝不是这样?
    “穷沙窝里把根扎”,当年的东留善固原是山东、河北交界处的一块穷乡僻壤,“穷沙窝”是对自然环境的高度概括,又何尝不是对建国初期社会生产力的概括?“白茫茫的沙滩”――“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沙荒地”(引自《吕玉兰》第193页)在一个偏僻贫瘠出名的地方,有吕玉兰那样的英雄,也同样有田间这样的诗人,在旧中国转为新中国的历史转型期,土地要改造,山河要安排,需要吕玉兰、倪志福、李瑞环及邢燕子、侯隽、董加耕、郭凤莲等那样的劳模,又需要有为她们而引吭高歌的像田间这样的诗人或记者、作家、编剧和演员……劳模们用双手、诗人们用大脑共同劳作,才耕耘了我们的时代,彰显了我们的时代。《吕玉兰》一书自然要为吕玉兰述德立传,但,提到田间等人的地方,当不下几十处,估引两三处证之:

    东留善固何许地方?我国著名诗人田间和作家李满天、张朴在1966年春天合作采写的题为《只争朝夕》的报告文学中这样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吕玉兰》第9页)在田间等采写的报告文学中,还专门写了一位中共聊城地委的同志找玉兰聊天的故事。
(《吕玉兰》第118页)记者、作家、编剧、演员,都参与了宣传,其中有被公认为“时代的鼓手”、曾在抗战中发起“街头诗”运动的著名诗人、河北省文联主席田间。(《吕玉兰》第197 页)一位30来岁的男服务员听到这个消息,主动找上前来,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涨红了脸说“玉兰的故事可多了”说着他就深情地唱起了由田间做词的《革命闯将吕玉兰》……(《吕玉兰》第198页)

    作者江山先生写作的目的和重点都不在田间,但随记随显的文字中,田间,田间……的名字就不时落墨在案了,笔者没有细致统计,但全书出现五七十处当不是夸大之辞。纵横考察文学史上的现象,许多人物的出名和被宣传,许多人物造成的或大或小的种种影响,不能不说都有文化人劳动的影子。多少文化人,凭着正直无私的人格,凭着顽强的爬格子的精神,为塑造历史上的千千万万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付出了心血呀——其间立意之苦、情形联缀之难、文字招致的功罪沉浮,直至文字本身的选汰得失——说不得的苦楚。据说,田间在这一时期,从乡下回来,写诗、写文,办公室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手里只攥块干馒头或窝头片,连顿整齐饭也顾不上吃。鸡蛋么,买和腌都托付给了邻居和同事,就这样一件事,也忙得没工夫面托,而依赖于一张张白纸字条。
    关于他艰苦卓绝的生活情形,很多他周围工作的同志,都有过文字留下来,何止口碑呢!据他70年代后半期的同事、一位叫郁葱的诗人、作家所记,“他的生活简单得很让人难以置信:每天早晨到食堂买一盆粥,早晨喝一半,留到晚上再把另一半热一热……”这固然不是直接记叙东留善固时期的文字,但我们有理由肯定地说,困难时期的田间,其生活的艰难,只能比后来“早一半,晚一半”的盆粥生活更艰苦,也许,在田间看来,这并不算什么,因为他是从抗日战场上走过来的人,但对于后来人,我们能不为之动容?! 


    四.收藏不负有心人


    说到歌篇了,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不引人注意的两页纸竟成了了不起的东西,在我看来,这就是文物了。古语云:一两黄金一页书。其实,一页书远远胜过一两黄金,这从拍卖活动中频频传来的信息就可约略得到证明。我举魏巍老作家的例子,2007年7月我去朝鲜回途中在鸭绿江边的丹东市一处旅游商店,看到一本杂志,题目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研究》(抗美援朝纪念馆专辑)当我翻阅到1993年7月创刊号第24—25之间插页时),大有收获,其中拍照了魏老一篇手稿,这篇手稿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篇文章就是魏老抗美援朝那组通讯中的《汉江沿岸的日日夜夜》,这本杂志,我买来收藏了,店员告诉我,只有最后一本了。现在我收藏的歌篇当然不能与这个例子相比并,但道理是一样的。这份歌篇有什么意义呢,试作分析如下:
    (一)它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从事创作的见证。1960-1962年三年,天灾人祸,党和国家处在困难时期。当时党号召文艺工作者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找题材,表现人民的斗争精神,生产斗争、阶给斗争在这一时期形势都比较严峻,上上下下都经受着考验。正是在这一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做出了惊人的成绩。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华社的老记者周原发现兰考焦裕禄的例子。我们继红长征队在兰考停留七天,直接听到焦裕禄的秘书和焦夫人徐俊雅讲新华社记者发现题材人物的经过。多少年以后,事物的来龙去脉渐渐清晰了,老记者周原采访的艰辛显得更加感人。1965-1966年初,他曾用7个月的时间在豫北黄河故道老灾区深入采访。后来,当他最初接触到焦裕禄事迹,在听到当时县委副书记张钦礼一口气地介绍时,一坐就是18个小时,边听边记边流泪。此后,他用了五六天时间,没日没夜的连续采访。当再次听张钦礼讲焦裕禄时,副社长穆青几次泣不成声,因为哭得太厉害,甚至吃不下饭。最后,周原,穆青等人哭成一团……材料丰富之后,又在开封宾馆奋战一夜,周原10个小时没停笔,通宵达旦,终于拿出了初稿。不久,就有了那篇传遍天下,光照千古的作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周原的深入生活实际,就很难有焦裕禄这样的真正共产党人的典型问世,至少是没有那样及时,至少是非周原式的文笔。现在,有了田间的这篇作品,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田间的诗作正是田间的“工作照”,作为诗人的田间,民主革命时期,建国初农业合作化时期,他都挺身在斗争第一线,而六十年代初的那场与困难作斗争的大会战中,他仍坚持不懈。试问,吕玉兰家他去过么?访贫问苦,调查摸底,他肯定去过不只一次(作为后记补充在这里的是:葛文先生后来听我说到歌篇的事之后,曾十分深情地回忆说:我们还存着和吕玉兰合影的照片呢)。吕玉兰的干部基地(基地,今日用语)他去过么?肯定去过多次,不然,“带起一班英雄汉,双手挽起狂澜”这样的句子,就不好想象得出来。田间的诗句看上去很平常,但细读还是有讲究的,“穷沙窝里把根儿扎”中的“穷沙窝儿”写出了环境的艰苦;而“走石飞沙”则把典型环境具体化,这个典型环境的刻写使我想到了吕玉兰的一件事。吕玉兰在走出家门行动在外时装束上的一个特点,是她头上总扎着一件洁白的毛巾,它既可以用来擦汗,又随时在起着防风沙尘土的作用,它是“穷沙窝”的防护工具,其实,它还有一个作用,这是吕玉兰当年报告中讲到的一个故事。吕玉兰在河北省出了名,当地许多人都想认识她,主要是平常的老百姓,她们得不到采访,求见的机会,于是有的心很快的人说:吕玉兰么,你想认她么,好办,你只要看到一个红扑扑的,坐立派派实实的姑娘,头上扎着一件漂亮的白毛巾,那准是。就这样,许多庄稼人半路上截住了她,认出了她。毛巾不仅是汗水常流的见证,还成了特殊岁月中吕玉兰的“身份证”。白毛巾装束屡屡在党的会议上、各种媒体上与吕玉兰随形而现,它又成了特殊时代劳模人物简洁淳朴的象征。今天,人们在反腐倡廉时,总会想到周总理的补钉衫、陈永贵的老棉裤、吕玉兰的白毛巾。“穷沙窝里把根扎”使我们联想了许多,穷且志坚,穷而扎根,何惧“走石飞沙”!田间等老一代文艺工作者正是抓住了时代的最可贵的精神,去表现他们笔下的工农兵人物的。一首短诗记录或反映的是我们经历过的一个时代。田间的吕玉兰的颂歌虽是一滴海水,但它闪耀的是太阳的光辉,是一个伟大时代文艺思想的结晶。无数工农兵的优秀份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而田间等老一代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挥墨塑像,精神同样可贵,两者相得益彰。
    (二)、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两页歌篇在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儿小题大做、夸大其辞了呢?答曰“非然”。
    诗人田间终生作诗多矣,创作时间之长,篇幅伸缩之巨,形式变化之多,一言难揽。然,以诗入歌并传唱不已者,能有多少?准确的回答,难于说出,但至少有歌颂吕玉兰的这一首,证据凿凿,百分之百的说服力。
    纵览现当代诗人成名者,能在某种机缘下于不同时期以其诗入歌者,总是寥若晨星。前面提到的田汉,那是响当当的,他的《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是国歌。另一位郭沫若郭老的诗多了,他的那首关于少年先锋队的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共产儿童团团歌》相比美,是集会必诵之曲。但细想,田汉,郭老的这两首本是命题之作,都是为歌唱而作的。现在我们说到的田间的诗,是田间本人也未必事先想到会被另一位叫云翔的人拿来谱曲的,这种先有诗后辟曲的歌咏之作在文化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意味也更为隽永,当引为甘醇佳话。它至少表明,吕玉兰作为名冠一时的英模不光是诗人要深入实际地去表现她,而且其它各界的文化人也都在为其耗费神思。田间的诗被引吭而歌,这就为田间作品研究增加了一个亮点。90周年诞辰纪念之际的田翁,其魂灵自会欣然不已。它最终证明,上个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前期,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化界的各阶尽人士在歌咏工农兵人物这一创作方向上同心同德,想到一起,做到一起,其精神风范,后来者自当仿之效之,于慨然之际,挥鞭奋进哉!
    (三)、在收藏上的意义
    就收藏而言,收藏物越真、越希、越久越可贵。我的这一件,三者做到了。
    真,是不用多说了的,这件出自吕玉兰家乡――东留善固生产大队场院、当年会场的收藏品要多真有多真。16开白色便宜纸,共两页。纸色历经四十多年,在空气的作用下,有一种牛奶加钙那样的灰色,不是洁白,不再刺眼,它与金银币的氧化层、磁器的 “火石红”等都是长时间空气作用的结果。这两页纸,当年得到的时候,就已是转手之物,在串联途中,我要把它保存在行囊之中,以后历经多年,字迹清晰真切,一字一符不少。因有些纹皱,我曾用同类纸在背面以胶水简单地托裱一次,所以今天见到的是双层纸面。整个歌篇是用当年的打字机打成的,这本身就有意义,那种打字机早经淘汰了,个别的也只能在文物市场上露面了。打字机是用来打字的,打歌谱不容易对位,很费劲,符号比较复杂。
    说到打印这件事,又可以见证歌篇的宝贵。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盛行的是手刻钢版,快捷方便,尤其是文革当中,手刻钢版的普及和运用,已经使这种书写宣传的手段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以至它应当是当之无愧的“四大”的衍生物。与之并行的还有一种,不是手写,而是用打字机来打印,估且称为打印版。打印版要用打字机,在那个办公用品开支拮据的时代,一个单位或部门,能有一个打字机是很不容易的事,除非重要的文件,一般文印排不上号,打字机成为一种奢侈品。凭吕玉兰和田间的地位、名气,这份歌篇自然要回避手刻,而采用了“打印”的方式,由此它显得更加可贵。多少年来,每逢想到这件珍藏物,耳边就是“叭哒叭哒”的打字机声,它警醒我,要小心翼翼,善待之。
    由真而说到希。我保存的这份歌篇,从印刷制品的角度来讲,我粗断,它应当是记载田间工作业绩的绝版的孤品了。文革前,浩如烟海的印刷品如今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了,而在田间老翁90周年诞辰的时刻,能有一件是关乎他老先生的,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是美好心灵相印而生出的一种神秘。
    凡经历“老”打字机时代的人(句中加一“老”字以示与今天的打字或打印机相区别)都知道,那时誉写纸是用“蜡”制成的,叫蜡纸,将蜡纸放在钢版上用手一字一字地刻,叫手刻。手刻成后,将誉好的蜡纸放在机子的版框纱窗内,这叫“上版”。上好版,用手滚子一张一张地揭印,操作熟练的人印200份,就不错了;若用力不匀,大约百八十份,蜡纸东扭西歪,版就毁掉了。而打印与手推相比,显然优越多了,打字机打出的蜡纸耐用性强,再放到配套的滚轮机上印刷,受力均匀,不起折皱。但一般也就印五百份左右,难于过千。即便是印一千份,在当时山东或河北这样的大省,分散下去轮到一个地区所得有几?
    说到“久”,四十年本身就最有说服力了。纸质的印刷品保存四十年,很不易呀。其间工作的变动、居住条件的限制、心情的变化,种种不一。居然还能有这样两页“纸”保留下来,我都有点儿不相信自己造成的事实了,多少人有过珍藏什物的经历或习惯,但,情随事迁,物之毁弃不存,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我的这两页歌篇,存在下来,固然难能可贵,但一百个一万个都没有想到的是能在田间老翁90周年诞辰的时刻派上用场,那简直是老天有眼了。本文行文繁冗,如何不自知?但,天赐良机,乘兴而起再也收笔不住,血气升腾,流贯如注,才觉得是对田间老翁和对自己的一种安慰。我的这两页纸是订在珍藏的书稿内的,因为需要,摘出复印时要拆解按钉,那按钉早已锈蚀了,稍一拨动,就碎成铁屑了,但,两页纸却安然而存,真是“诗书继世长”啊,纸之坚强胜过金玉,大概是田间老先生的一种精神象征吧,铁钉不在了,但铁痕却烙在纸上了,倘若用今日的高科技数码机把它拍照下来,那四十年岁月形成的班驳的铁痕是多么让人沉思不已啊。
    美好的历史不会沉寂,总会有提起它的时候——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
    歌曰:
    歌篇漫忆兮四十年,
    魂灵永驻兮在心田。
    驾鹤云头怀人世兮,
    袅袅一曲吕玉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无
·下一篇:《十个为什么》——读毛主席的书 听毛主席的话 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的体会(全文)
·第四十四章 大学生活
·第四十四章 大学生活
·第四十五章 农民厅长
·第四十五章 农民厅长
·第四十六章 种田是能手 文艺显才华
·第四十六章 种田是能手 文艺显才华
·第四十七章 胡耀邦说:“她对老同志是有感情的”
·第四十七章 胡耀邦说:“她对老同志是有感情的”
·第四十八章 习近平说:“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十八章 习近平说:“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第四十四章 大学生活
第四十四章 大学生活
第四十五章 农民厅长
第四十五章 农民厅长
第四十六章 种田是能手 文艺显才华
第四十六章 种田是能手 文艺显才华
第四十七章 胡耀邦说:“她对老同志是有感情的”
第四十七章 胡耀邦说:“她对老同志是有感情的”
广西在百色举办活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第四十八章 习近平说:“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