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会石家庄,省委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由省委组织部审阅批准的《吕玉兰同志生平》中,这样评价她的一生:“她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玉兰家乡人民自发地在东留善固村为她召开了追悼会,多少老大爷老大娘失声痛哭。人们要为老书记立碑、建纪念馆,让后人永远记住今天的好日子,是玉兰怎样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以前拥护她的现在更爱戴她,以前反对过她的现在心服口服——玉兰从没谋过私利呀!
东留善固新貌。
“吕玉兰在中国农村女劳模中,是最出众的!”一些了解玉兰的老领导、老干部,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李雪峰、原天津人大常委会主任闫达开等,这样评价玉兰的政治地位和历史作用,“在党的培养下,吕玉兰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最有名的农业女劳动模范和女省委书记,她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无论是事迹的生动还是政治地位之高,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超过她的。她的事迹整整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
在玉兰去世一周年之际,玉兰塑像落成、玉兰生平事迹展览开幕、玉兰绘画暨收藏字画展览揭幕、玉兰小学和玉兰故居开放仪式等5项活动,在她的家乡东留善固村同时举行。在展览大厅里,汉白玉的玉兰全身塑像,一方白头巾,一身土布衣裳,一把铁锨紧握在手中,双目远眺,风沙翻卷着鬓发,仿佛这位当年的农业合作社社长,正在千亩荒滩上植树造林,奋力拼搏。 全国政副主席赵朴初为玉兰塑像揭幕题了词:“燕赵之光”。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的题词是:“怀念玉兰同志”。省长叶连松的题词是:“朴实无华”。
习近平同志在玉兰逝世后,特意写了一篇题为《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的悼念文章,回忆了他同玉兰在工作、生活上互相支持和密切配合的情景。他谈到,早在60年代,玉兰同志就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她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激励了当时的一代青年人。1982年春,他从北京调到河北正定县,有幸和玉兰一起共事,耳闻目睹了她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对她更加敬佩和尊重了。
习近平高度评价了玉兰在正定期间所做工作的成绩,着重谈到了玉兰曾为正定减轻粮食征购任务、推行“大包干”、招聘八方人才、发展旅游等多项工作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然后分析了玉兰的工作精神与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玉兰同志有句口头禅,叫做‘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意思是说领导干部不要只浮在上面,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干部群众和工作实际,不论哪方面的情况、哪方面的反映都要听、都要看,回来以后再分门别类加以分析研究,分头解决、落实。这是玉兰同志的经验之谈。玉兰同志总是喜欢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要求和建议。她还非常注意抓典型,凡是涉及全局的重要举措,她总是强调一定要先搞好试点,取得经验,然后再全面推开。当时正定县在推行农业‘大包干’,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方面,都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这些典型所在的地方,都有玉兰同志留下的足迹。”
1993年3月,习近平(左二)和夫人彭丽媛(左四)到石家庄看望病中的吕玉兰(左三)。右一为吕玉兰丈夫江山,左一为正定县县长程宝怀。
习近平在称赞玉兰的朴实的工作与生活作风时,这样写道:“玉兰同志总是那样朴实无华,任劳任怨,严以律己,处处表现出劳动模范的崇高凤范,时时记住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实践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她从不搞特殊化。住的是一般机关平房,又暗又潮湿,很多同志提出要给她换房子,都被她婉言谢绝。平时吃饭,她总是和机关干部一样,到大食堂排队买饭。有时开会或下乡回来晚了,也不让师傅另做,吃凉饭是常事。但谁有了什么烦心事,她就亲切地安慰劝解,谁有了什么困难,她就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在她的心目中,群众的事,就是她的事;群众的难事,就是她的大事。有一个叫李志安的县文化馆干部,毕业于天津美术专科学校,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书法家,但多年以来一家4口人一直挤在两间由库房改造的居室里。玉兰同志知道后,亲自找有关部门协调,为其安排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离休老干部王世恭同志,当时已70多岁,体弱多病,玉兰同志就常去王老家里看望,并帮助调理饭菜。对于群众生活中的小事,玉兰同志总是体贴入微、情到意到。”
习近平还深情地回忆了他与玉兰的友谊:“玉兰同志在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也使我永远难忘。她像一位大姐一样,惦记着我的饮食起居,常从家里拿来鸡蛋、挂面、点心给我,劝我按时进餐。我到石家庄出差开会,还常在她家里吃饭。她常劝我,要经常活动活动,加强体质锻炼,不要累坏了身体,不要吃年轻的本钱。”
习近平接着深情地写道:“玉兰同志逝世已经一年多了,但我的脑海里,时常还浮现着她的音容笑貌。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3年,建立了浓厚的同志姐弟情谊。特别是我当县委书记时,她对于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至今我想起来还心头热呼呼的。”
习近平同志最后写道:“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1996年春,在由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等12家单位组织的第二届“中国雷锋”评选活动中,吕玉兰同孔繁森、蒋筑英、安珂、邓稼先、赵春娥、林巧稚、张志新等共10人,一起入选“中国雷锋”。第一届“中国雷锋”有焦裕禄、王进喜等。此称号为终身荣誉,其事迹将作永久展示。他们的精神将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精神一样,永照人间。
2008年3月31日,吕玉兰纪念馆和玉兰公园在东留善固村落成,中组部老部长张全景等老领导专程从北京、石家庄、邢台等地来到现场参加了开馆仪式。
吕玉兰纪念馆与纪念园
毛主席嫡孙毛新宇将军的贺信
2013年10月18日,李瑞环为《吕玉兰纪念馆》题写的馆名。
如今,在东留善固村,村民们都能随口背诵出这样一首“藏头诗”:“玉树亮节清江畔,兰花凝香古沙滩。留得正气满乾坤,芳容常笑天地间。千民继续英君路,古老村庄变乐园。”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便是“玉兰留芳千古”。
在吕玉兰的生平事迹展览中,用很大篇幅介绍了玉兰的精神品质。确实,精神是一个人思想的凝炼和意志的体现。回顾玉兰一生的历程,她已经形成了既闪耀着无产阶级战士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品德,又具有她个人独具特色的优秀品德,这就是“吕玉兰精神”:“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
在玉兰诞辰73周年、逝世20周年的2013年,玉兰的家乡临西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掀起“学习吕玉兰事迹、弘扬吕玉兰精神”高潮的决定。临西县委书记张西军在县委常委会上这样表示:“吕玉兰同志是我们临西人民的骄傲,吕玉兰精神是我们临西人民的传家宝。我们要永远学习吕玉兰事迹,发扬吕玉兰精神,让吕玉兰精神在临西大地上世代相传!”
不朽的玉兰精神!
(1996年8月一稿) (1998年3月六稿) (2014年6月18日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