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越多,越容易失眠。她在心里想出了许多计划,立即投入到抗旱救灾中,她亲自背水到大坪村岔河小组,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
潘志艳觉得,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可以帮扶一下这些困难的村民。于是,她邀约了几个村官,说道:“这里的村民太苦了,这么大把年纪没人照顾,我们年轻力壮,得帮帮这些老人”。
具体怎么操作,她把早有的想法说了出来:“我们可以到村里找几个年纪大的孤寡老人,帮他们背背水,做做家务”。
她的提议得到了另外几个村官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乡领导和村领导的大力支持。
说干就干,潘志艳自发组织了一个10名大学生村官为主的小组,起名叫做“大学生村官抗旱救灾送水队”,开始为老弱病残的村民背水,同时还一起帮助春耕生产有困难的村民种玉米和土豆。
在送水的过程中,顺牛栏江下,来到大坪村下大箐小组,刚进村就遇到一家屋顶没瓦的人家。大坪村村干部介绍,这户人家姓赵,男的叫赵德章,71岁,女的叫张贵秀,59岁,带一个小孙子叫赵一庆,是孤儿,每天都要跟奶奶到山脚下的牛栏江中去背水。
“就是这家了,先帮这家”,大家都有这个想法。进屋一看,赵德章老人家的屋子没顶,只是在楼杆上铺了些遮雨的东西,后墙没墙,房子实际是就着悬崖当后墙支彻起来的,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看了就让人心酸。
乘天色还早,大家赶紧背着水桶直奔牛栏江,来回花了4个小时,取到了第一趟水。在路上大家就合计,得帮帮老人把房顶盖起来,没房顶的房子怎么住人?
潘志艳说:“我出500元,大家一个凑一点,他自己出一点,帮帮忙把他家的房顶盖起来”。
其他队员也表示赞同,有的捐300元,有的捐200元,总共加起来有3150元,钱是凑起来了,但要盖房顶还不够,还得再想办法。
潘志艳带队的大学生村官送水队伍在下大箐连续呆了一个星期,除帮赵德章家背水外,其他几户五保户的吃水问题他们全包了。
83岁的周春姐,带着两个孤儿孙子,潘志艳不但给老人背了水,还自己出钱给老人买了新衣服。
77岁的李翠英,大学生村官帮老人送水,还帮他家挖了一个水窖,让老人高兴得连连说:“我亲生的都没对我这么好,给我们背水,还帮我建了水窖,太感谢你们了”。
潘志艳带队的大学生村官送水队伍的一言一行,不但让老人们感动,下大箐的村民也都看在心里。一个星期的时间,大家都相处得比较熟悉,话题也较投机。
闲谈间,老赵家无顶的房屋成了热门话题,潘志艳他们的爱心在村民中也形成了共鸣,大家都自愿义务出力为他家盖房子。
这下问题解决了,潘志艳和大伙捐的钱够买材料,村民义务投工投劳,12年没盖起的房子终于在潘志艳和大伙的帮助下加上了盖瓦的顶。
潘志艳说:“我们背水也不能完全解决老人们吃水困难的问题,全乡那么多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我们也顾不上那么多,我的背篓上都要插上一面小红旗,让老人看到红旗就知道我们来了。其实,不管我们背不背水,这些老人见到我们都会很高兴,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我们来了他们会觉得有人在关心他们、在帮助他们,看到我们他们就看到了希望”。
爱心带给无助的孤寡老人的是希望,给无父母的孤儿是向往,给焦虑的村民的是动力,在强大的旱灾面前,潘志艳带队的大学生村官送水队伍没有为全乡抗旱救灾减轻多少压力,但她们的爱心像春天的细雨无声,滋润着久旱干裂的土地。

【天黑了潘志艳还在为村民背水】
艳女潘志艳,一个身高只有1.55米的80后女孩,她以自己的坚韧,以对乡亲们的真情实感和关爱,使出了全身的劲,背起了50多公斤的水,送到了村民的家里,她从山下到山上,背水抗旱、一心为民,她的人生价值也就从个人价值升华到了社会价值,她为自己青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将走向世界、感动中国!
|